释持松[公元1894年-1972年,佛教学者] 湖北荆门沙洋县人物 中国的密教僧人 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到二十年(一九三一年)这段时间中,日本的密教--即所谓「东密」者,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风靡一时。那时,内地僧侣尚没有到西藏学法的风气,学密宗的人都是到日本去修学。像杨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桂伯华,就是于清季末年到日本学密的。 释持松,俗姓张,法名密林,字持松,学密后号入入金刚,又因私淑玄奘大师,自号师奘沙门。他是湖北荆门沙洋县人,也是中国现代著名僧人、佛教学者,一生致力于佛学研究与传播,为佛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童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持松出生于荆门直隶州沙洋张家潭(今沙洋县城南青泥村)。家世业儒,父亲张绪炳为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师,母亲宫氏育有三子,持松排行老大。 持松六岁入学启蒙,攻读四书五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年仅十四岁的他遭遇家庭变故,父亲病逝,不久幼弟夭折,母亲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几乎濒危。宣统二年(1910年)秋,襄水暴涨成灾,持松偕母与弟前往外祖家生活。为谋求出路,也为了让母弟有安身之所,十七岁的持松投身沙洋铁牛寺出家,开启了他的佛门生涯。 求学修行与早期弘法 翌年,持松由铁牛寺到远安县观音洞安居,学习佛门仪轨及经典。民国元年(1912年)冬,他前往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之后留在寺中听《楞严经》。初听大乘经典时,他虽不能完全了解经义,但求知心切,听闻上海有“华严大学”之设,便立志求学,于是负笈上海,进入月霞法师创办于上海哈同花园的华严大学,学习贤首宗义。 后来,华严大学迁到杭州海潮寺,持松随校前往杭州肄业。在校期间,他戒律精严,成绩优异,深受月霞法师器重。民国五年(1916年),持松自华严大学毕业,返回湖北旧里,却得知母亲已病故,一弟也离家失踪,他悲伤不已。是年冬,持松到当阳玉泉寺谒见祖印老和尚,叩询天台大意,并留在寺中学习天台教观。 民国六年(1917年),月霞法师到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持松前往听讲,之后随侍月霞法师到宜兴磬山、常熟虞山兴福寺等多地。七月,月霞法师在兴福寺晋山后,命持松担任书记,并让其师弟应慈筹备开办兴福寺“法界学院”。同年秋,月霞法师在杭州罹疾,临终遗命应慈代他传法于持松。民国七年(1918年)春二月,应慈法师在兴福寺升座,代月霞传法于持松,持松成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法嗣。 此后,持松继月霞出任虞山兴福寺住持。当时的兴福寺破落不堪,寺产抵押,寺宇毁坏。持松到任后,经过数年努力,修缮殿宇,还偿欠债,赎回寺产,使兴福寺渐复旧观,同时两度传戒,度僧数十人,并在法界学院开课讲学,培养僧才。 东渡日本修学密宗 民国十一年(1922年),持松应同学常惺法师之邀,到安庆迎江寺创设的安徽僧学校任教。在此期间,他因读《*轮宝忏》,深感瑜伽密典幽深难解,而中国真言宗自唐代以后已成绝学,日本的真言宗却法脉绵延,于是发愿重兴唐密,决定东渡日本求学。 是年冬天,持松与太虚大师的弟子大勇结伴前往日本,到高野山真言宗道场,依天德院金山穆昭阿阇黎修学密法。一年余后,他获第五十一世大阿阇黎位。1923年,因东京大地震,加之旅费告罄,持松返回国内。 回国后,持松受杭州学佛人士之请,在杭州菩提寺传法灌顶。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出任武昌洪山宝通寺住持,将其作为弘传东密的道场。同年秋季,湖北督军萧耀南在宝通寺建仁王护国法会,持松主持法会并举行灌顶结缘,武汉名流居士等百数十人灌顶受法,善男信女受灌顶者达数千人,盛况空前。 多次赴日与广泛弘法 民国十四年(1925年)冬,日本僧侣在东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持松作为“中华佛教代表团”成员随团赴日,在大会中被选为教义研究部理事,结识了木村泰贤、高楠顺次郎等佛教学者,交流中日佛学。大会结束后,他留在日本,到新泻县从权田雷斧僧正受新义真言宗灌顶。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持松到京都比睿山延历寺学习台密仪轨,之后再到高野山,依根本上师金山穆昭阿阇黎学习口诀,兼学梵文。1927年回国时,金山穆昭阿阇黎赠以金刚界、胎藏界两幅大曼荼罗作为纪念。 回到上海后,持松在功德林、净业社、清凉寺等处讲经弘法。此后数年,他往来于南京、杭州、汉口、武昌等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弟子达数万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持松在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学者蔡元培曾率学生听讲,向他请教哲学与宗教大意。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持松第三次东渡日本,考察日本佛学,与日本佛教学者广泛接触。回国后,他应菩提学会王一亭、屈映光诸居士之请,在上海觉园建“丙子息灾法会”。 抗战时期的坚守与著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持松于觉园建百日调伏法会,为国家祈福。上海沦陷后,他驻锡圣仙寺,拒绝敌伪的诱迫,闭门谢客,专注于著作。在此期间,他编撰出《华严宗教义始末记》《密教通关》等多部佛学著作,并应李圆净居士之请,整理及校雠历年著述,由哈同夫人罗伽陵捐资出版,同时还撰写了《自传》在《觉有情》月刊上刊登。 住持静安寺与后期贡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持松应诸方大德之请,出任上海静安寺住持,兼静安佛学院院长。他在寺内建立了真言宗坛场,传授密法,将静安寺作为弘扬佛法、培养佛教人才的重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持松继续为佛教事业发挥余热。1953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任上海佛教协会会长,积极参与佛教界的各项事务,为推动佛教与新中国社会相适应,以及佛教界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持松法师精通日文、梵文,善诗词,兼工书法绘画,学识渊博,显密兼通。他一生著述颇丰,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外,还有《大日经·住心品撰注》《金刚大教王经疏》《摄大乘论义记》等诸多显密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佛学财富。 1972年,持松法师圆寂,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以其坚定的信仰、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精神和著述至今仍影响着后世的佛教研究者与修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