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苍[公元1889年-1947年,为祖国为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湖北荆门东宝区人物 陈雨苍(1889年8月28日~1947年1月1日),字少峰,又名少云、晓峰、晓云,湖北荆门人。青年时参加日知会等革命团体,曾参加武昌首义战。后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1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创办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后更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自任校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武汉医师公会会长。1931年2月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狱。1931~1932年,任国立同济大学秘书长。1940~1942年,负责上海与中央的情报发送工作。1943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名誉秘书长。1947年元旦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时年58岁。 陈雨苍,字少峰,又名少云、晓峰、晓云,湖北荆门团林铺陈家新集(今团林铺镇陈集村)人,是一位为祖国和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杰出人物。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辛亥革命与海外求学 陈雨苍生于1889年。1911年,他从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随后担任湖北新军工兵第八营军医和救护队长。同年,辛亥革命爆发,陈雨苍积极投身其中,参加了阳夏战役,负责救护工作。之后,他在季雨霖部任军事参议、民事参谋、卫生科长兼野战医院院长等职,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辛亥革命后,陈雨苍获得公费留学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深造。毕业后,他怀着对医学知识的不懈追求,又申请勤工俭学赴德国柏林医科大学继续学习。1916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医学人才。在海外求学期间,陈雨苍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医学知识,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逐渐萌生了“医人欲医天下”的理想。 创办湖北医科大学 1920年,陈雨苍偕德籍妻子陈一荻回国,出任北京内务部卫生司行走(相当于顾问)。但他心系家乡湖北,深感作为辛亥革命圣地的湖北,竟没有一个医学教育机构来培养医学人才,实在遗憾。于是,他向北京教育部请准以庚子赔款为基金,于1921年回到湖北。 陈雨苍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创办了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后该校改为省立医科大学,他自任校长。学校聘请了众多医学界知名人士任教,如日本医学博士李博仁任教务主任,还包括黄协坤和德籍教授威廉劳克等,陈雨苍自己则兼任外科、病理学教授,妻子陈一荻担任德文教授。 为了加快医疗事业的发展,陈雨苍在医科大学内附设了中医传习所、女生护士班及助产班,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医学人才,为湖北地区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也因此成为湖北医学教育的奠基人。 在此期间,医科大学与董必武创办的启明工读学校附设江汉编印社东西对峙,编印社是我党地下活动的中心。陈雨苍因经常联系印刷讲义而与董必武结识,并结为挚友。他深受董必武等共产党人的影响,进一步倾向新的民主革命。在省一师追悼“三一八”殉难烈士李镜唐(共产党员)的大会上,他以医大校长的身份大声疾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踏着李镜唐烈士的血迹前进!”,展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 从行医到投身革命 1926年,北伐军攻打武昌,战火纷飞,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停办。北伐后,学校改为武昌中山大学医科,陈雨苍推荐中共党员李汉俊担任校长,自己则离开学校。他在汉口华商街泰安里26号挂牌行医,实际上这里成为了我党地下活动的场所。 陈雨苍的学生,如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长的邬聘三、王培林、汪道成、漆昌元等人,经常在此聚会,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春,陈雨苍由邬聘三、马春泉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正式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 同年,陈雨苍将汉口五族街79号的中国同济医院房屋和财产与自办的诊所合并,建立了汉口医院,由其侄儿陈有琪任院长,并聘请了李家煌、童伯谦等医师及助产士江华清等,向汉口市政府卫生局注册登记后正式开业。他同时兼任湖北省立医院院长,并倡议成立了武汉市医师公会(1950年改为武汉市卫生工作者协会)。陈雨苍经常组织会员学习革命理论和交流学术经验,将医师公会作为开展党的活动的重要阵地,还被武汉市公安局聘为医学顾问。 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党当局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邬聘三被捕牺牲,革命形势异常严峻。但陈雨苍毫不畏惧,坚持斗争,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 狱中坚守与地下斗争 1931年2月27日,陈雨苍从家中坐人力车去武昌省立医院上班途中,被国民党武汉行营侦缉处特务以“共党嫌疑分子”逮捕,押至利济路军人监狱。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多次被坐老虎凳,双腿受重伤致残,但始终坚贞不屈,不向敌人透露半点党的机密。 经张难先、鲁涤平保释,陈雨苍于8月底出狱。出狱后,他虽行动不便,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但仍不忘初心,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同年秋,陈雨苍前往上海,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秘书长兼医学院院长,在此期间继续为中共中央做地下工作。 1933年,根据党的指示,陈雨苍离开同济大学,担任上海九江路瑞士汽巴洋行药厂药师,以推销药品为名,往来于北平、天津、青岛、济南、香港等地,秘密从事党的活动,为党传递情报、开展联络等工作。1934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利用这一身份作掩护,常借开会机会在上海、南京之间活动,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隐蔽战线的贡献 1938年,陈雨苍在上海静安寺路再次挂牌行医,以此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中共党组织派张树馨协助工作,对外以夫妻相称。他们在法租界拉都路(现襄阳路)2号设置了中共中央直属地下电台,承担起在延安和上海之间为党传递情报的重要任务。 为了掩护电台工作,陈雨苍精心布置,将楼顶阁楼作为收发报室,白天把报机藏于壁炉内,深夜取出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时常半夜闯入租界搜查,陈雨苍凭借机智勇敢,多次用日语与日寇交谈,成功保护了电台安全。但后来,日寇使用装有探测器的汽车追查发报电波,电台处境日益危险。1942年初,电台被迫撤除。 辗转重庆与最终归宿 1942年夏,陈雨苍奉命离沪赴渝。他身患高血压,山城的环境对其身体极为不利,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历经艰险,于12月下旬到达重庆。 到达重庆后,经周恩来指示,陈雨苍出任国民政府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名誉秘书,利用这一身份在留德同学会、社会民主同盟等处活动,与张群、朱家骅等国民党要员周旋,搜集国民党内部情报,向周恩来同志汇报,积极开展统战工作。 由于长期操劳过度,陈雨苍的高血压病进一步恶化,1944年底突然半身瘫痪。经抢救后虽能勉强行动,但身体已极度虚弱。1946年春,我党驻渝办事处撤销,组织上安排陈雨苍回沪休养。 回到上海后,陈雨苍仍心系革命,多次要求组织分配任务。但因病情不断恶化,1947年1月1日晚8点,陈雨苍不幸逝世,忠骨安葬于上海虹桥公墓。 陈雨苍学识渊博,本可凭借自身才华获取高官厚禄,但他却选择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他对党忠心耿耿,生活艰苦朴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是一位值得敬仰和铭记的杰出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