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陈士榘

开国上将

陈士榘

陈士榘[公元1909年-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像 湖北荆门掇刀区人物
陈士榘(1909年4月14日—1995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省荆门市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排长、纵队副大队长、纵队司令部参谋、纵队参谋处处长、师参谋长、科长、营长、军参谋长、代理军长、随营学校校长、八路军旅参谋长、支队司令员、军区司令员、野战军参谋长、兵团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广阳战斗、山东抗日根据地历次战斗、攻克赣榆县城战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转战鲁西南、挺进中原、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7月2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
陈士榘:从荆门农家子到开国上将的传奇征程

在湖北荆门掇刀区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开国上将——陈士榘。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革命的诸多关键历史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始终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以其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不渝的革命信念,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909-1927)

1909年4月14日,陈士榘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县掇刀石乡(今荆门市掇刀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祖父陈克山曾是清朝湘军的士兵,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父亲陈荣钟则在当地务农,兼做石匠活计。尽管家境贫寒,但祖父从军的经历在他幼年心中埋下了对军事的懵懂向往。

陈士榘幼年时仅读过几年私塾,13岁便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随父亲学习石匠手艺。在劳作之余,他常听祖父讲述湘军征战的故事,那些金戈铁马的场景在他心中逐渐勾勒出对“军人”这一身份的特殊情感。1925年,16岁的陈士榘离开家乡,前往武汉谋生,在汉阳兵工厂当了一名学徒。正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和革命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当时的武汉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北伐战争的浪潮席卷全城。汉阳兵工厂的工人运动十分活跃,陈士榘在工友们的影响下,积极参与罢工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夏,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武汉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陈士榘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秘密转移到江西,投身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由此开启了他长达数十年的军事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成长与历练(1927-1937)

1927年9月,陈士榘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向井冈山进军,途中,他作为班长,始终冲锋在前,在战斗中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组织能力。到达井冈山后,他先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区队长、排长等职,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陈士榘任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连长。在井冈山时期,他多次参加保卫根据地的战斗,尤其是在黄洋界保卫战中,他带领连队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布设工事,配合主力部队击退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因战功升任营长。

1930年,陈士榘随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参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1933年,他担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直接参与了多次重大战役的谋划与指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他提出了多项灵活机动的战术建议,虽因“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未能完全实施,但仍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陈士榘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营长,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在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关键战役中,他率领部队承担了最艰巨的后卫和突击任务。尤其是在强渡大渡河时,他亲率教导营一部,协同红一团击溃对岸守敌,为大部队顺利渡河开辟了通道。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拥护党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跟随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继续长征,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

到达陕北后,陈士榘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师长等职,参与了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等。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率部进驻渭水北岸,防备国民党军的进攻,为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的战火洗礼,使陈士榘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具备战略眼光和实战经验的高级指挥员,其沉稳果断的指挥风格和顾全大局的革命品质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认可。

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陈士榘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同年9月,他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战斗中,他协助旅长陈光制定作战计划,部署兵力,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及时调整战术。此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陈士榘也因在此战中的出色表现受到八路军总部的嘉奖。

1938年,陈士榘调任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司令员,率部在晋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建立抗日根据地。他根据当地地形和敌情特点,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0年,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破袭战中,指挥部队摧毁日军多处据点和铁路设施,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42年,陈士榘调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参谋长,后兼任山东滨海军区司令员。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他面对日军的“蚕食”和“扫荡”,提出了“以军事打击为辅,以政治攻势和群众运动为主”的方针,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和政治宣传,同时发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他指挥滨海军区部队发起攻势作战,收复了多处失地,打通了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抗日战争时期,陈士榘不仅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出色,还十分注重根据地的建设和军民关系的维护。他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口号,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根据地群众的负担;同时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也为他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爱戴。

解放战争时期的辉煌战绩(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士榘奉命率部开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但不久后,他根据中央指示,调任华东军区参谋长,协助陈毅、粟裕指挥华东战场的作战。在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成为华东野战军的重要指挥员之一。

1947年,陈士榘参与指挥莱芜战役。此战中,他协助粟裕制定了“示形于南,决战于北”的作战方针,指挥部队隐蔽北上,包围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最终歼敌7万余人,取得了华东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同年7月,他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率部挺进鲁西南,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陈士榘参与指挥了豫东战役。在战役中,他率西线兵团首先攻占开封,随后协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睢杞地区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共歼敌9万余人。此战是解放战争中一次重要的攻坚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役,创造了我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先例,为后续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陈士榘任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协助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他参与制定了战役的整体部署,在围歼黄百韬兵团、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的战斗中,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他根据总前委的指示,协调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的配合,最终促成了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之一,陈士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陈士榘任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率部从南京两侧强渡长江,攻占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他率部进军上海,参与指挥上海战役,在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歼灭国民党守军15万余人,解放了上海。

解放战争时期,陈士榘以其深厚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洞察力和果断的指挥风格,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战斗指挥上,更在于对战略全局的把握和各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成为我军当之无愧的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与晚年岁月(1949-1995)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投身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1950年,他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致力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1952年,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后任副院长,为我军军事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仪式上,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井冈山的红石头”,既是对他籍贯荆门掇刀“石乡”的呼应,也是对他坚韧不拔、忠诚革命品质的高度赞誉。

1958年,陈士榘调任工程兵司令员,负责全军工程兵的建设和发展。在任期间,他主持了一系列国防工程的建设,包括核武器试验基地、导弹发射基地等重要军事设施。他深入施工现场,与工程兵战士同吃同住,解决了施工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士榘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与反革命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他恢复工作,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继续为军队建设建言献策。

晚年的陈士榘仍然关心国家和军队的发展,他撰写了回忆录《一生紧跟毛泽东》,回顾了自己的革命经历,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和对毛泽东的深厚感情。他还多次回到家乡荆门掇刀,看望乡亲们,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为家乡的建设提出建议。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用忠诚和智慧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崇高信仰。

历史地位与精神传承

陈士榘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上将,其历史地位和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和爱国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形成了“勇挑重担、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革命品质,这些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他的家乡荆门掇刀区,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陈士榘纪念馆,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革命遗物,让后人铭记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荆门儿女,传承红色基因,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陈士榘的一生,如同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他从荆门掇刀的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上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拼搏、甘于奉献,就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0 16:17
上一篇:张道清下一篇:李建良
海内三陈民国时期诗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著名的华侨领袖
中国水球运动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阳江县县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冠军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军统第一杀手
民国十大才女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开国少将、交通部原部长
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政论家,新华社原社长
国内知名的桃育种家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宁地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哲学史家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原陕西省委第一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开国上将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原甘肃省委书记
中国新讽刺诗奠基人
开国上将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军事家
开国上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康熙的重要谋臣
开国上将
开国少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