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公元1920年-1995年,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十大才女]+像 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物
张爱玲:传奇一生,笔绘苍凉
张爱玲,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1920年9月30日(其美国永久居民卡、结婚证、死亡证均记载此日期,香港大学学生纪录为1920年9月19日,或因学校注册文件有误)诞生于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座没落的贵族府邸 。她出身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藕乃李鸿章之女。然而,显赫家世并未给她带来顺遂的人生,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遗少型少爷,母亲黄逸梵则是追求自由的新式女性,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早早在她心中埋下了对人性与生活复杂认知的种子。
1923年,父亲于津浦铁路局谋得英文秘书一职,张爱玲随父母及姑姑张茂渊迁居天津。1924年,她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彼时母亲与姑姑远赴欧洲游学,她由姨奶奶照料。1927年,在诵读经诗的私塾时光里,张爱玲已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先后完成家庭悲剧题材作品、女郎失恋自杀故事,还构思出乌托邦风格的《快乐村》 。1928年,一家人重返上海,她开始学习绘画、英文与钢琴,沉浸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巨著之中,文学素养得以不断积淀。1930年,在母亲坚持下,张爱玲进入美国教会创办的黄氏小学插班六年级,并正式将名字从张煐改为张爱玲(源于英文名Eileen) 。也正是这一年,父母协议离婚,张爱玲自此跟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步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在校期间,她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1932年,其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发表于校刊《凤藻》总第12期,此后,读书评论等文章也陆续见诸《国光》等校外报刊。1933年,散文《迟暮》在《凤藻》刊出,她还跟随父亲研习旧诗,陆续发表《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作品 。1937年夏,张爱玲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1938年年末,她参加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为迈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做准备。
1939年,张爱玲成功考取伦敦大学,却因战事被迫放弃,转而进入香港大学文学系。同年,她的处女作《天才梦》在《西风》月刊发表,初露锋芒。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时,她因“国文不及格”未被录取,随后开始为《泰晤士报》《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紫罗兰》刊出,一经发表便惊艳上海文坛,张爱玲声名鹊起。此后,《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众多经典作品接连问世 。1944年初春,张爱玲与胡兰成因小说《封锁》结缘,相知相恋并结为夫妻,然而这段感情仅维持两年便以破裂告终,成为她人生中备受争议的一段经历。1944年,她不仅创作了诸多佳作,还出版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并在《苦竹》发表《自己的文章》回应傅雷批评,于上海文坛达到创作巅峰。1947年,她应邀创作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展现出在不同文学体裁间游刃有余的创作能力。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为笔名发表小说《十八春》。1952年,她前往香港,任职于美国新闻署驻港办事机构。1954年,带有政治倾向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在《今日世界》连载,其中《赤地之恋》创作受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影响。1955年秋,张爱玲以中国专才难民身份赴美,迅速获得“绿卡” 。1956年2月,她迁至纽英伦州,结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二人结婚,携手相伴至1967年赖雅离世。1958年,张爱玲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专注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还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多部剧本 。1960年,她正式加入美国国籍。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之邀,张爱玲前往台湾收集资料后赴港创作多部电影剧本,回美后又完成《南北喜相逢》 。1962年,她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此后数年,她不断改写旧作、翻译作品,深入研究《红楼梦》。1969年,旧作《十八春》改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她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专注《红楼梦未完》研究,两年后离职。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启近乎隐居的生活。1973年起,她在《皇冠》等刊物发表多篇关于《红楼梦》的评论文章,散文、小说也在台湾重刊。1976年,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出版,《三详红楼梦》发表。此后直至1993年,她陆续完成《色,戒》《惘然记》《对照记》创作,出版红学论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离世,一周后才被发现,终年74岁。她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等人携带至太平洋撒入海中,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斐然,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拓展了女性批判的新视野,开创了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其作品写实风格独树一帜,艺术风格别具一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且永恒的明星。
张爱玲:文学星河中永恒闪耀的独特星辰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成就与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领域,在学术研究与外国作品翻译方面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文学创作:开创独特的艺术天地
在小说创作领域,张爱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她的小说选材立意新颖独特,人物塑造细腻深刻,叙事结构精巧别致,语言技巧更是别具一格,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独树一帜,无法被简单归入任何一个小说流派。她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精品,更将写实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坐标性的重要价值。
拓展女性批判新视野与女性文学新天地
与丁玲、冰心等同时代女性作家相比,张爱玲的小说展现出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20世纪40年代,当众多作家聚焦于抗日救国的主流话语时,张爱玲将目光投向了女性的婚姻、爱情、家庭等私密领域,以小说集《传奇》为代表,刻画了一系列真实生活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群像。她从女性本体出发,既深刻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习俗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又深入女性精神世界,批判女性自身存在的人格弱点,开启了独特的女性批判立场。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无论是知识女性白流苏、敦凤,还是底层女性曹七巧、霓喜,都将婚姻视为获取金钱与物质的筹码,缺乏自我尊严与独立人格,甚至不自觉地成为男权社会的帮凶。她认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不仅在于外在社会因素,更在于女性内心深处的自私、软弱与奴性意识。这种对女性内心阴暗面的深刻批判,同时又保留着对女性“地母般根芽”的宽恕,使她的女性心理批判达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女性批判的新视野。她以凡俗女性的视角审视女性问题,彰显了女性写作文本空间中的文化意蕴,为中国女性文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对后世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迪意义。
创造写实小说新高度
张爱玲的创作巅峰处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呈现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文学并存的局面。在“孤岛”上海的特殊环境下,她摆脱主流文学的影响,将关怀的焦点放在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上。张爱玲重视继承写实小说传统,但摒弃了其中常见的因果报应和教化宣传,以平淡、自然、真实的笔触描绘生活。
她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刻画普通市民形象,展现大都市的民间习俗,围绕两性关系、婚恋关系和日常生活展开叙事,传达出苍凉的生命体验,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上海市民风俗画。她笔下的市民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大宅院里,在奢靡堕落中等待被历史淘汰的遗老遗少;另一类是生活在街头巷尾,在琐碎生活中艰难求生的小市民。张爱玲认为,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是时代的主要承载者,只有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捕捉到真实的人生“生趣”,构建起文学真实可信的基础。她坚持按照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和心理轨迹进行创作,强调艺术创作必须尊重生活的真实性。
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张爱玲的作品被人们称为“张爱玲体”,这一殊荣源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是人物刻画的高手,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变态人物和各色形象,尤其对两性心理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她巧妙运用暗示手法,将动作、言语、心理描写融为一体,细腻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深入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赋予小说一定的社会深度。
在叙事方式上,张爱玲采用传统的全知视角,运用反讽和参差对照的写法,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她在时空设置、情节安排、人物活动等方面独具匠心,使小说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面貌和悲悯苍凉的美学基调,引领读者沉浸在她营造的苍凉世界中。她善于营造丰富而传神的意象,调动声音、气味、色彩等多种感官,使小说具有鲜明的视角性和立体感。其语言风格别具一格,词语典雅又通俗,艳丽且灵透,新奇的造语和巧妙的“通感”手法运用,展现出异常敏锐精微的艺术感觉。张爱玲将古典小说的外壳与现代主题相结合,融通雅俗,沟通中外,提升了现代通俗文学的品位,拉近了现代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距离,这些创作技巧使她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
对中国文学史的独特贡献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凭借《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上海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她的小说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在表现技巧上大胆创新,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张爱玲文体”,包括说书人的构思、冷静的叙述心态、参差对照的写实手法、感觉外化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直觉意象以及苍凉的美学意境,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文本示范,这是她对现代小说的最大贡献。
张爱玲秉持“文学是人学”的创作理念,在当时众多作家忽略对人的本性和命运关注的情况下,她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和生存困境,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她的文学创作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特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旧式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衰落,展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变革,将中国独特的现代化经验融入日常化的诗性叙事中。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通过带有古典意味的意象和现代主义的感官叙事,构建出独特的美学景观。她笔下的空间常带有密闭性或封闭性,成为展示人物潜意识和戏剧冲突的舞台;同时,她运用空间蒙太奇手法,展现隐匿的折叠空间,捕捉人物非理性状态下的思想变化。她的意象建构既传承了古典文学的韵味,又融入现代主义象征元素,实现了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并通过具体物象隐喻人物命运,营造出含蓄的象征之美。此外,她受印象主义美学影响,善于运用光线和色彩,使平面文字产生立体叙事效果,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散文成就:情、趣、理的交融
张爱玲的散文同样成就斐然。她成功地将感性的人生体验与理性的哲理思考融为一体。一方面,她的散文充满世俗情趣,真实地描绘现实人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都市见闻、饮食起居等日常经历;另一方面,她又不局限于生活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对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感悟与思考,阐述自己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使散文在充满生活情趣的同时,又具有理性思辨色彩。张爱玲深知平凡物质生活才是“安稳人生”的本质,因此她笔下的世俗生活充满情趣。
剖析战乱中的人性也是张爱玲散文的重要内容。她对人性持偏恶的看法,真实地描写现世生活中的人性世界和体验,毫不掩饰自己的冷漠。由于生于乱世、成长于不完整的家庭,她内心总有无家可归之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入散文创作中。她没有直接大肆渲染精神上的荒凉,而是通过描写各种感性的“家”,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在她的散文世界里,不时闪现出对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见,情、趣、理三者水乳交融,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张爱玲散文独特的艺术境界,得益于她运用的多种艺术手段。在文体上,她采用议论小品文的形式;在语言运用上,形象的叙事语言与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出现。她善于运用物化的意象,将人物、景物或心情描绘得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充满艺术韵味。
语言艺术与散文文体特色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中国古代散文崇尚简洁,而她的散文篇幅呈现出“走极端”的特点,既有长达数万字的鸿篇巨制,如《谈看书后记》《谈看书》,也有仅百余字甚至几十字的短小精悍之作,如《雨伞下》《秘密》《吉利》 。在描写生活中的无奈与可笑场景时,她的语言幽默风趣;在修饰语搭配上,她常常突破常规,创造出如“狭窄地一笑”“钝钝的恨毒”等独特语句,极具表现力,展现出极端自由、大胆创新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散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首先,她采用独语式的个体语境,散文集《流言》呈现出沦陷区孤独女性的“私语”,从女性真实体验和内心感受出发,形成非意识形态的边缘性话语,开拓了文学领域的私人生活空间。其次,她的散文渗透着浓重的孤独感和苍凉感,这源于她作为四十年代孤独女性对艰难岁月的深刻感受和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最后,她的散文具有走向世俗的现实精神,多选取日常世俗生活中的平凡题材,而较少涉及重大时代命题,如《流言》中几乎未体现当时震撼民族的战争。
历史评价:文坛巨匠的深远影响
众多作家对张爱玲给予了高度评价。白先勇称赞她是不世出的天才,认为她的文字风格独特,直接传承自《红楼梦》《金瓶梅》,小说语言纯粹,传统文化造诣深厚;李欧梵评价她的小说艺术如同神话,在海峡两岸读者的喜爱、诠释与研究中永垂不朽;余秋雨感慨她虽一生寂寞,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保留了独特的一角,使远年的上海风韵得以永存;贾平凹认为与张爱玲同处一个时代是幸运的,她的作品值得品读;王小波肯定她对女性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王安忆强调小说是张爱玲的意义所在;叶兆言形容她的一生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沉重的叹息;于青指出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历史和民族文化深层,比五四时期更深刻有力;陈克华则表示只要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足见其影响力之广泛。
个人生活:曲折情感与显赫家世
张爱玲出身名门,曾外祖父是清末大臣李鸿章,曾外祖母为赵小莲;祖父张佩纶是晚清“清流党”代表人物,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她的母亲黄素琼出身于晚清大族,其祖父黄冀升是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宿将。
在情感生活方面,1944年8月,张爱玲与胡兰成结为夫妇,二人以婚书为定,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美好愿景。然而,时局变化后,胡兰成逃亡期间与范秀美结婚,被寻夫的张爱玲发现,1947年11月,张爱玲以一封诀别信结束了这段感情。移居美国后,1956年3月,张爱玲在麦克道威尔艺术营与六十五岁的赖雅相遇,二人坠入爱河并结婚。婚后两个月,赖雅中风,张爱玲悉心照顾他直至1967年赖雅去世。
后世纪念:文学魅力的永恒延续
为纪念张爱玲,人们以多种方式表达对她的敬意与怀念。上海常德路的常德公寓,原名爱丁顿公寓,张爱玲曾与姑姑在此居住多年,这里也见证了她多部重要小说的创作,如今成为张爱玲故居,承载着她的文学记忆。音乐剧《张爱玲》为纪念她诞辰九十周年而创作,作为中国第一部人物传记音乐剧和以张爱玲为主角的相关作品,展现了她的传奇人生。2010年,“2010北京张爱玲纪念研讨会”在北大举行,两岸三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她的文学视野、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晚期风格等议题展开研讨。2018年开馆的天津民国物语博物馆,设立“爱玲说”展区,将她的生平事迹与作品书稿结合装置艺术进行展示,让更多人领略到她的文学魅力与传奇人生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和人生经历,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