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生人物标签:东江纵队创建者、抗日游击战名将、新中国交通事业奠基人、深圳本土革命先驱、少将军衔获得者
曾生(1910年12月—1995年11月20日),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石灰陂村客家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领导人之一,也是新中国交通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早年求学生涯与革命启蒙
曾生出生于深圳坪山一个普通客家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916年进入当地私塾,后辗转香港、广州等地接受现代教育。1933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193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担任中山大学平民夜校校长,通过教育唤醒民众抗日意识。1936年1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香港领导海员工人运动,担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长、书记,组织工人罢工和抗日救亡活动,成为华南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抗日战争:东江纵队的崛起
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华南,曾生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坪山,担任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着手组建抗日武装。同年12月,在惠阳周田村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总队长,率部在深圳、东莞、惠州一带开展游击战。1940年8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为第三、第五大队,曾生任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挺进东莞大岭山建立抗日根据地。1941年6月的百花洞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以下50余人,被日军称为“华南最丢脸一仗”,此役极大鼓舞了华南军民士气。
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员。他率领东江纵队在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夹击下,开辟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并在博罗、惠阳等地开展多场关键战役。例如,三棵松战役中,东江纵队以少胜多,成功阻击国民党顽军2000余人进攻,保卫了罗浮山会议的安全;上坪大战则彻底扭转了粤东地区的军事局势。此外,东江纵队还承担了营救被困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如茅盾、邹韬奋等)和国际友人的重任,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
抗战胜利后,曾生率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参与解放战争战略部署。1947年,部队改编为“两广纵队”,曾生任司令员,率部参加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1949年9月,他指挥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组成的南路军,解放广东全境,包括惠州、东莞、中山等县市。
新中国成立后,曾生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珠江地委书记、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等荣誉。1956年调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后转任地方工作,1960年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主政期间推动广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
特殊时期与晚年的坚守
“文革”期间,曾生遭受迫害,被诬陷为“叛徒”“特务”,直至1974年平反恢复名誉。复出后任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主持制定中国远洋运输发展规划,推动港口建设和国际航运合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事业发展奠定基础。1981年任国务院顾问,继续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1995年11月20日,曾生病逝于广州,享年85岁。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多个关键阶段,从华南抗日战场到新中国交通事业,始终以忠诚、果敢和务实的精神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深圳本土走出的革命先驱,其故居位于坪山街道东纵路石灰陂村,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着这位传奇将领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