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振国(1910年—1940年8月1日),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兄逃荒到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起进矿当工人,在1938年开滦煤矿抗日大罢工斗争中,开滦赵各庄矿工人节振国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节振国是一位著名的冀东抗日民族英雄,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今属河北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0岁时,节振国随父兄逃荒至开滦赵各庄煤矿。在那里,他度过了艰苦的童年时光。由于家庭贫困,14岁的节振国就进矿当工人,从此开始了在煤矿的艰苦劳作生涯。长期的井下工作不仅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也铸就了他刚强、倔强、勇敢的性格。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武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为他日后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投身罢工运动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因其勇敢和正直,被工友们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在罢工期间,他带领纠察队与矿主和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组织工人砸煤场、打垮护矿队,有力地推动了罢工运动的发展,最终取得了罢工的胜利。这次罢工的胜利,不仅提高了节振国在工人中的威望,也让他成为了日本侵略者和反动势力的眼中钉。
刀劈日本宪兵
1938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了节家,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敌人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对其进行毒打。刚从井下回来的节振国得知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回家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搏斗中,他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武艺,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随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节振国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和追捕,但他也不幸负伤。
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冀东大地,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就连远在陕北的中共中央也知道了这件事,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民族英雄。
组建抗日武装
伤愈后,节振国迎来了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党中央指示发动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他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积极参加暴动。不久,节振国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他担任大队长。
1938年7月起,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活跃在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矿工参加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威震冀东。在他们的号召和鼓舞下,工人抗日声势日益浩大,由赵各庄矿扩展到开滦煤矿各矿区,成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3000多名工人先后参加了抗日队伍。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和日伪军数次激战,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坚定革命意志
在抗日斗争中,节振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定革命意志,毫不退缩。1939年2月,节振国的把兄弟夏连凤被捕叛变,替日军前来劝降节振国,并以警备队长等优厚待遇应允。节振国气得脸色铁青,大义灭亲,当即处决了夏连凤,并将尸首示众,表明了他坚决抗日、绝不投降的决心。
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的思想觉悟和军事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也越战越勇。在冀东抗联部队开赴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中,节振国领导的工人特务大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壮烈牺牲
1940年8月1日,节振国率部夜袭赵各庄敌人军药库后撤到滦县下尤各庄休整,遭到日伪军围攻。在激烈的战斗中,节振国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节振国的牺牲是冀东抗日斗争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为纪念节振国,每年农历六月廿八至三十,下尤各庄村民家家户户吃斋三天,这个习俗沿袭至今。他的烈士墓位于河北省唐山西郊冀东烈士陵园内,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还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49年初,冀东文工团创作了歌剧《节振国》;1958年,唐山京剧团将其英雄业绩编成京剧并成功上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英勇事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节振国作为冀东抗日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