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2018年7月30日),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尧和,1927年5月30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衡水市深州。他是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1950年,周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国家遴选留苏学者,周尧和入选,进入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当时他从机械工程转读冶金,且俄语基础薄弱,但他凭借每天学习十六小时以上的毅力,半年时间就自修完了冶金专业本科的所有课程。1957年,他以一篇关于铸钢件热裂的研究论文研究生毕业,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科研与教育生涯
西北工业大学时期:1957年回国后,周尧和来到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成为该校铸造专业的奠基人。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经过5年努力,建起了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铸造实验室,使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跻身国内领先水平。他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研究,对铸件凝固过程的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的新理论框架。1979年,他关于“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了国际学者,该成果加快了我国铸造业现代化的步伐,并于198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981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主持发明了“调压成形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形,攻克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成果199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989年,他创建并被批准为中国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时期:1996年,周尧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以生态材料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他领导的梯队在金属熔体纯净化和高性能材料合成方面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开始向社会提供成套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主要科研成就
凝固理论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定义了铸锭凝固过程中的第三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理论得到公认。在凝固前沿动力学、液体金属深过冷和三维非晶合金制备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技术发明与应用: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留学期间,发明“铸型表面高温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获得苏联发明专利。他还提出了用效能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研制出新型保温材料。发明的“调压成型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复杂构件的高质量铸造成形。主持的“大型铸钢件凝固控制”项目,成功解决了葛洲坝大型水轮机叶片及30万千瓦发电机组高压外缸铸件的质量问题。
学科建设:主持创建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建立了“生态材料学”这一新的学科生长点。
人才培养
周尧和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有志气,要赶超世界名家;二是要讲团结,课题组要真诚合作;三是肯拼搏,要创新并付出更多劳动。他总结的“从严、重导、求新”教学方法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截至2011年,他先后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30余名。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获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0余人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授。
社会任职
周尧和先后担任“凝固技术”(西北工业大学)、“非平衡合金与快速凝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强度”(西安交通大学)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
荣誉表彰
周尧和获得过众多荣誉,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航空金奖、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等。
2018年7月30日5时28分,周尧和在上海华东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2岁。他的一生是为科学和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为中国的凝固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是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