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泽宗:天文史学领域的璀璨之星
席泽宗(1927 年 6 月 9 日 —2008 年 12 月 27 日),这位来自山西运城市垣曲县的杰出人物,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天文学史和科学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天文学史专家、天文学家、科学史家,身兼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诸多殊荣,生前更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尽管难以知晓他毕业于哪所特定的院校,但他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才华,在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席泽宗于 1927 年 6 月 9 日出生在山西垣曲,自幼便对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渴望和好奇心。1934 年至 1938 年,他在垣曲城内私塾读书,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初步接受了知识的启蒙,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文字基础。1938 年,他进入垣曲县立第一小学,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1941 年 8 月,席泽宗入读洋县良马寺国立七中第二分校,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了更为系统的教育,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愈发浓厚。1944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为日后的高等教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 年,席泽宗成功考入中山大学天文系,正式开启了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探索之旅。在中山大学的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天文学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天赋和研究能力。
1951 年,席泽宗从中山大学毕业,此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工作。在编译局担任《科学通报》编辑的过程中,他有幸结识了主管编译局的副院长竺可桢。竺可桢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人才的重视,对席泽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席泽宗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编辑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为他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1956 年 12 月,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助理研究员,开始专注于学术研究工作。1957 年元旦,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正式成立,席泽宗脱离科学出版社,全身心投入到该室的研究工作中,并长期担任天文、工艺、化学、物理史组长。在此期间,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为后续的学术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席泽宗人生事业中最耀眼的成就,当属 1955 年发表的《古新星新表》。在这篇论文中,他考订了中国古代 90 次新星和超新星的爆发记录,系统地整理了自公元前 14 世纪至 1700 年以来古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这份星表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译成俄文和英文,成为 20 世纪下半叶研究宇宙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γ 射线源和 X 射线源的重要参考文献。1965 年,他又与同事薄树人合作发表了补充修订表,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研究。这两项成果不仅展现了席泽宗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1965 年,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致函竺可桢,建议推荐席泽宗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当时席泽宗尚为助理研究员,这足以证明他在国际学术界已经崭露头角。1975 年,在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在原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78 年起,席泽宗担任该所的古代史研究室主任,并负责筹建了该所的近现代史研究室。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他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的脚步,反而更加勤奋地进行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论文。1983 年至 1988 年间,席泽宗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他积极推动研究所的发展,为培养优秀的科学史研究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 年,他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开始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天文学史研究人才。
席泽宗的科研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研究,通过对这部古老文献的解读,为研究古代天文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还通过实验观测证明,我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已经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伽利略早了两千年,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先进性。此外,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他带领团队取得了诸多天文学成果,将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 800 余年。面对国际上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污蔑,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力地进行了回击,维护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尊严和声誉。
席泽宗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还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他深知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致力于将专业的天文学知识传播到公众中去。为此,他先后撰写了许多科普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天文学的奥秘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广大民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助力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学术交流方面,席泽宗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促进了中国科学史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1981 年他去日本讲学时曾指出,历史上的东方文明 “决不是只能陈列于博物馆之中,它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正在起着并且继续起着重要作用”。他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价值,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1991 年,席泽宗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在科学史研究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1993 年,他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995 年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科学史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尽管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他身患多种疾病,但依然壮心不已,坚持工作。他撰写了不少综合性研究的科技史论文,如《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科学方法》《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等,这些论文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2002 年 12 月,席泽宗获得北京天文学会 50 年 “奋斗奖”,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长期贡献。2007 年 8 月 17 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 50 周年庆祝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 1997LF4、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 85472 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被命名为 “席泽宗星”,这一荣誉象征着他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将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
2008 年 12 月 27 日,席泽宗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国际天文学史和科学史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他是山西运城市垣曲县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