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承藩(1915年10月1日—2002年4月19日),山西文水人,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
1939年席承藩从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49年获得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农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研究员、副队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7岁。
席承藩生平与成就
席承藩于1915年10月1日出生在山西文水。1935 - 1939年,他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获得农学学士学位。1939 - 1946年,席承藩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职,担任技正。1945年日寇投降,当时身处景德镇的席承藩接到电报要求前往南京,他翻越山岭经过新四军防区抵达南京,完成了所在单位及中央研究院院址的接收工作。1947 - 1949年,他远赴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农学院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后,席承藩进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工作。1953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后更名为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副队长,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室)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等重要职务。1995年,席承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4月19日,他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最终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席承藩在土壤研究领域贡献卓越。他主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担任技术指导,建立了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编制出首幅1∶1000000中国土壤图。在参与“六五”黄淮海平原区域治理攻关任务时,他对该区域进行了客观实际的重新评估。此外,他提出重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土壤潜育化问题,并在红壤丘陵区与严重侵蚀的花岗岩区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席承藩提出中国土壤基层分类的新途径,明确土种作为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分类实体的定义 。
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详测制图等领域,席承藩均开展了开创性研究。他参与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南方山地等区域的土壤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工作,还投身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成果汇编、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等重要项目,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在土壤分类与详测制图研究中,他首次制定土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拟订全国各级分类系统,完成1:100万中国土壤图编制并主编汇总相关专著,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命名体系。针对华北平原土壤问题,他总结出旱涝、盐碱、风沙、瘠薄等导致平原低产的主要原因,并通过选点整治,提出科学治理和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有效途径 。
在“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这一国家科委委托、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六五”“七五”攻关课题中,席承藩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并受聘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组中国科学院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指导支持下,1994年《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专著出版,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关于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上游水土流失与泥沙沉淤、中游地区土壤沼泽化与潜育化、河口三角洲沿岸砂壤质土区盐渍化潜在威胁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均被纳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三峡工程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2年4月,席承藩主编和合作编著《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等学术专著和图集3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他还先后应邀前往前苏联、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开展学术活动与讲学。此外,他参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等国家攻关任务,先后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次,如《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泰和县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获国家农委农业区划二等奖,《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
人才培养
席承藩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科技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与熊毅亲自带领600余人(其中包含提前从多所大学录用的100名大学毕业生),在华北平原、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共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土壤调查工作。
荣誉表彰
1988年,席承藩获得国务院二级表彰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席承藩身兼多职,他兼任中国科学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三及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同时任职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及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人为土单元召集人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编委等重要职务 。
席承藩在土壤领域成就斐然,他的野外考察足迹遍布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评价他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等多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土壤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则赞誉他为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