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矞华(1912年4月4日—2002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开拓者,浙江省儿科医学事业奠基人,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民进主要领导人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和首任院长。
曾任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参议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浙江省人大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红十字会会长,浙江省儿童保健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常务委员,浙江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顾问等。
改革开放以来,她经常参加外事活动,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中日友好和学术交流。
厉矞华出身书香名门杭州厉氏家族。父亲是“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中国第一代西医厉绥之,丈夫是浙江民进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杭州市原副市长陈礼节,堂弟是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厉声教。
厉矞华:为儿童健康事业燃尽一生的医界巨擘
在浙江杭州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她以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为中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铸就了不朽功勋,她就是厉矞华。从动荡的民国岁月到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厉矞华始终坚守在儿科医疗、教育与科研的前沿阵地,用一生书写着守护儿童健康的壮丽篇章。
1912年4月4日(农历1912年2月17日),厉矞华出生于杭州市上仓桥横箭道巷的一个书香名门——杭州厉氏家族。其祖上皆为饱学之士,家族中名家辈出。清代文豪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等;祖父厉良玉,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书画篆刻家、医学家、艺术品鉴赏收藏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父亲厉绥之,作为“中国西医学教育之父”,是中国第一代西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先驱,1912年与韩清泉等共同创办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样浓厚的文化与医学氛围熏陶下,聪慧的厉矞华自幼便对医学萌生向往,受父亲影响,立志以科学救国,献身医学事业。父亲为她取名“矞华”,寓意着祥瑞的彩云,期望她长成品德高尚之人。
1926年,14岁的厉矞华考入上海女子医专,开启医学求学之路。次年,她转入上海南洋医学院,1928年夏季又插班到私立东南医学院。1929年9月,她成功考入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医科学校——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在这所顶尖学府里,厉矞华如饥似渴地汲取医学知识。课堂上,她全神贯注聆听教授授课,详细记录笔记;课后,她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反复钻研医学典籍,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力求将每一个知识点融会贯通。1934年夏季,厉矞华以优异成绩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毕业,并留校担任小儿科助教。同年10月,她前往日本福冈的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小儿科教研室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儿科医学知识。
1937年3月,厉矞华学成回国,重回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任小儿科助教。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她毅然回到杭州,投身家乡的医疗事业。同年9月,她受聘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小儿科讲师。1938年7月,西安临时大学解散,厉矞华暂居成都姑母家。10月,她前往陕西汉中,受聘为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小儿科讲师。1939年1月22日,厉矞华与陈礼节喜结连理。8月,因西北联大改组,夫妇俩辞职。9月,他们在成都开设“礼华诊所”,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1940年3月,厉矞华与丈夫一同受聘于福建省立医学院,4月,她担任小儿科副教授兼小儿科主任,并于1942年9月升任小儿科教授、主任医师。
1946年8月,厉矞华赴台湾与丈夫团聚,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博物系教授兼医务室主任。但她始终心系家乡的医学事业,1948年9月,她毅然回到杭州。10月,担任浙江省立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兼任省立杭州医院儿科主任。1949年7月,任浙江省立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1951年5月,厉矞华迎来了人生中意义非凡的时刻——创办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前身),并担任首任院长兼儿内科主任。这所医院的创立,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儿童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年10月,她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民进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支会负责人。此后,厉矞华在医学与社会活动领域持续发光发热。1952年,任浙江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1953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常委;1954年2月,兼任浙江省儿童保健院院长兼儿内科主任、浙江医学院儿科教研组主任;1955年2月,当选政协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6年6月,任民进省儿保院支部负责人;1959年11月,当选政协浙江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63年2月,当选民进浙江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64年12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观念落后的年代,厉矞华深刻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建国初期,她身为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将旧产婆培训成新法接生员,积极培养新式助产士,迅速组建起科学接生队伍。同时,她在浙江率先开展卡介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培养大批接种人员,开启浙江省计划免疫先河,用科学的力量保障妇女生产安全与儿童健康成长。
50年代,传染病在中国肆虐,麻疹、肝炎、乙型脑炎等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厉矞华心急如焚。她日夜守护在病儿身边,带领医护人员腾出宿舍、办公楼,按照传染病隔离治疗要求,对病儿严格隔离、集中管理。她坚定地吩咐医务人员:“病人来多少收多少,要把每位患儿都治好!”在她的带领下,医院迅速控制住疫情。她制定的一系列消毒隔离措施,有效防止了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年动乱期间,年近花甲的厉矞华受到冲击。但她始终坚守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坚持在门诊第一线。当得知农村儿科医生奇缺时,她主动下乡巡回医疗,培训乡村医生,为农村病人送医送药;在血吸虫病流行时,她积极投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展现出无畏的医者担当。
70年代初,响应周总理“攻克肿瘤”的号召,厉矞华将目光瞄准被称为“不治之症”的白血病。1972年,她领衔成立小儿白血病研究组,并开设白血病专科病房和随访门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心。她深知单纯西医化疗难以攻克白血病,于是决心发掘祖国医学精华,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花甲之年的她,虚心拜老中医为师,学习中医知识。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显著成果。自1972年起,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1000余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完全缓解率达9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完全缓解率达75%,患儿生存期明显延长。研究组在她指导下,对化疗药物及不同方案进行大量临床观察、数据分析与总结,特别是对我国创制的三尖杉酯类生物碱新药治疗白血病开展深入研究,肯定了该药的治疗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同时,她克服困难建立临床实验室,在小儿白血病的细胞超微结构、末梢脱氧核苷转移酶测定、粒单系祖细胞体外培养、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单克隆抗体细胞表面标记分析、微小残留病变等方面取得良好研究成果。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她先后培养8名研究生,其中5名获得博士和博士后学位。
步入耄耋之年后,厉矞华依然心系儿童健康。1989年,她担任浙江省红十字会会长,看到残疾儿童福利院的呆傻、弱智儿童,深感责任重大,萌生出治疗脑瘫患者的想法。于是,她领衔成立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脑瘫防治研究组,并开设小儿脑瘫康复门诊。研究组采用针灸、按摩、穴位注射辅以功能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取得良好效果,让许多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能够独立行走。199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审评团参观浙江儿童医院和基层康复点后,对厉矞华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该会亚太区域办事处主任希鲁格斯先生称赞她“身居高位,平易近人,为残疾人做实事,不愧是真正的英雄”。1996年7月,厉矞华出版《小儿脑瘫》,为脑瘫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厉矞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专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她亲自指导临床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端医学人才。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立以她为主的硕士点。她重视人才培养,利用国际交流机会,为年轻医生创造进修条件。她积极推动医院专科实验室建设,1986年在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成配备先进仪器设备的专科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社会任职方面,厉矞华身兼数职,曾任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六、七届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参议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浙江省人大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红十字会会长,浙江省儿童保健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常务委员,浙江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科协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顾问,浙江大学校友总会顾问等。在这些岗位上,她积极参政议政,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建言献策。
1984年10月,厉矞华当选中国民主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主委。任职期间,她重视组织发展,推动新建多个省辖市级组织和县级组织,会员和基层组织数量大幅增长。她积极推动民进省委会专门工作委员会建设,建立“联络委员会”,加强与“三胞”的联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组织医卫界会员开展咨询服务,受益人数众多。从主委位置退下后,她仍关注民进工作,为党派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浙江分会会长,厉矞华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她为台湾同胞专门安排编制送信查人,促进了两岸同胞情谊。1990年夏,台湾红十字组织代表团访问浙江,她热情介绍浙江省红十字会为台胞提供人道主义服务的情况。在她努力下,浙江省红十字会为台胞查找亲人及转信成功率达85.15%,计3000余宗,赢得台湾同胞赞誉,加强了两岸人民的情感联系。
2002年5月20日12时32分,厉矞华在杭州与世长辞,享年91岁。她的离去,是中国儿科医学领域的巨大损失。但她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儿科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浙江日报》评价她是“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老一辈开拓者之一,浙江省儿科医学事业的奠基人”。她医术精湛,有“稀有病活字典”之誉;医德高尚,时刻将病人安危放在心上;治学严谨,培养了无数儿科学人才。中国民主促进会称赞她为我国医学事业,特别是儿童医疗保健事业以及民进组织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舒强赞誉她为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做出卓越贡献。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夏标泉评价她是我国儿童健康事业和儿科医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孙黎明肯定了她带领下的儿童医院对浙江省儿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厉矞华的一生,是为儿童健康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开拓了中国儿科医学的新局面。她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科医学工作者,为保障儿童的健康,为推动中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她是中国儿科医学的拓荒者,是孩子们健康的守护者,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丰碑 。
逝世纪念
厉矞华同志因病于2002年5月20日逝世,享年91岁。
厉矞华同志住院、抢救期间及病逝后,浙江省领导张德江、柴松岳、李泽民、刘枫、梁平波、乔传秀、吕祖善、袁兴华、王国平、斯大孝、张友余、孔祥有、鲁松庭、徐志纯、祝耀祖、李志雄、孙优贤、盛昌黎、龙安定、李青,全国供销社党组书记王金山,安徽省委副书记沈跃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毛昭晰,浙江省军区政委贺家弼,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校长潘云鹤,以及老同志铁瑛、李丰平、张敬堂、陈安羽、商景才、王耀亭、吴敏达、许行贯、余纪一、王裕民、王启东、杨彬、李德葆、郑树、孙家贤、陈法文、厉德馨、吴仁源、张忍之、朱之光、王季午、杨士林、周春晖、蒋次升、邱清华、王承绪、赵景棠、夏仲烈、胡灿时、黎清、于克家、金孟嘉、陈侠、徐畹珍等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发唁电等形式表示哀悼。
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浙江大学党委、浙江大学,民进浙江省委员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以及厉矞华同志的家乡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等30多个单位送花圈、花篮,发来唁电、唁函。
助学基金
2002年7月1日下午,“浙江大学厉矞华助学基金”在浙江大学设立,厉矞华先生的子女遵循她的遗愿,将她一生节俭,积蓄的五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浙江大学,用于设立该项基金。
厉矞华助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举行。浙江大学副校长黄书孟代表学校接受了捐赠并向厉矞华先生的子女表示感谢。
厉矞华生前立下遗嘱:把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五万元捐赠给医学院,作为有志于儿科学的贫困女大学生的助学金。
“浙江大学厉矞华助学基金”的年收益用于资助医学院临床学一年级、有志于今后从事儿童的医疗和教育事业的贫困女大学生。
在捐赠仪式上,厉矞华先生的儿子、民进省委委员陈智乐代表家属将捐款交到黄书孟校长手中。黄书孟校长高度赞扬了厉矞华先生为儿科医学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和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人物铜像
2024年4月3日,为了纪念中国儿科事业老一辈开拓者、浙江省儿科奠基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首任院长厉矞华先生对儿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湖滨院区隆重举行厉矞华先生铜像落成仪式。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孙黎明,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晓芳,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夏标泉,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处长陆海军,浙江大学医学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顾国煜,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携医院领导班子、老领导、同事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铜像落成仪式,与厉矞华同志家属、学生代表等一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会议由浙大儿院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