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仪征市 江苏扬州仪征市人物 厉以宁(1930年11月-2023年2月27日),籍贯江苏仪征,出生于南京,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研究、教育事业、政策建言等多方面有着卓越成就,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深刻智慧与巨大力量 。 厉以宁的早年经历颇为丰富。4岁时,因父亲经商,全家迁至上海。6岁的他进入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现永嘉路小学)开启求学生涯。小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为躲避战火,厉以宁一家前往湖南沅陵避难,在此期间,他进入因战争迁到此处的长沙雅礼中学就读。1945年抗战胜利后,厉以宁回到南京,转入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那时的他立下“工业救国”的志愿,打算学习化学 。1948年,厉以宁高中毕业,被保送金陵大学,原本计划报读化学工程专业。但因国民党政府垮台,金陵大学暂时停止教学,他只好前往湖南沅陵,在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担任会计。工作两年后,厉以宁决定参加1951年的高考。他委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的好友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考虑到厉以宁虽想学化工,但更适合学习经济学,便作主将其第一志愿填报为北京大学经济系。没想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厉以宁的人生轨迹,1951年,他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从此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 。 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学习过程中,厉以宁展现出对经济学浓厚的兴趣和过人的天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经济学知识,广泛涉猎国内外经济著作,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55年,厉以宁大学毕业后留校,起初在经济系资料室工作。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却为他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在资料室,他接触到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期刊。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翻译了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并为北大经济系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提供了数十万字稿件。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让他对经济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977年,厉以宁结束资料室工作,正式登上讲台成为教师。从这一年至2016年,他先后讲授了《资本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统计学、会计学等20余门课程。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在教学过程中,厉以宁也在不断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 。 1980年,在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上,厉以宁首次正式提出关于股份制的建议。这一建议在当时的理论界、学术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在传统经济观念占据主导的时期,股份制这一新兴概念挑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但厉以宁并未因争议而退缩,他坚信股份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尽管这一建议在当时最终未被采纳,但它如一颗种子,为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股份制实践埋下了伏笔 。1986年,就中国的改革问题,厉以宁首次提出所有制改革设想,并于当年9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一文。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在于所有制的变革,只有通过合理的所有制改革,才能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率。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中国经济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1990年,厉以宁的专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他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均衡经济的假设,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该书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被称为“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十本书之一”,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除了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厉以宁还积极参与国家政策的建言献策。2003年10月,以厉以宁为组长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组织调研组到广东、辽宁等地展开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他深入了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2004年,调研组撰写的《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连同厉以宁的亲笔信一并被送至国务院,受到国务院重视。随后在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该文件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它有效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厉以宁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中国经济市场的深刻理解,为两部法律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对于规范中国证券市场和基金行业的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在教育事业上,厉以宁同样成就斐然。他从1977年至2016年坚持讲课,培养出了李克强、李源潮、陆昊、孟晓苏、龚方雄等众多政界要人和商界精英。他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在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等职期间,厉以宁致力于推动学院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商学院 。 厉以宁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等众多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经济理论、经济改革、经济伦理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由于其在经济领域的杰出贡献,厉以宁曾被授予“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获得了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这是对他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做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 2023年2月27日,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的离去是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成果、教育理念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在经济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