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济[唐][公元610年-662年,唐朝宰相] 江苏扬州江都区人物 来济(610年-662年),字号不详,是唐朝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宰相,籍贯为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区)。他以才学出众、正直敢言著称,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生平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风云与个人的坚守。 来济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10年),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来护儿,为隋朝名将,在隋朝的军事与政治舞台上曾有过辉煌表现。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弑杀隋炀帝,来护儿也不幸遇害,来家由此陷入困境,家道中落。但来济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发愤读书,刻苦学习经史子集。他尤其擅长文章写作,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钻研和独特的见解。 在唐朝逐渐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来济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学开始崭露头角。贞观年间,他参加科举考试,以出众的文采和渊博的学识,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初入官场,来济担任通事舍人一职,负责传达诏命等事务。在这个岗位上,他严谨认真,展现出了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政治素养,逐渐引起了朝廷中高层官员的注意。因其工作表现出色,来济很快获得晋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在唐朝的政治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廷机要事务的讨论等工作。来济在此职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所起草的诏令文辞优美、逻辑严谨,且能够准确传达朝廷的政策意图,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也因此逐渐成为朝廷中的重要文臣之一。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来济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永徽二年(651年),来济被提拔为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侍郎作为中书省的副长官,地位重要,参与朝廷核心决策。来济在这一职位上,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建议完善科举制度,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在经济上,他关注民生,提出减轻百姓赋税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主张,以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在文化领域,他大力倡导弘扬儒家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他的这些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对唐朝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永徽四年(653年),来济与李义府一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拜相。这一时期,唐朝的政治局势暗流涌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围绕皇后废立问题展开的激烈斗争。当时,唐高宗李治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决定遭到了许多朝廷重臣的强烈反对,其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为代表。来济也坚决站在反对武则天为后的阵营中。他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恪守妇德,并无明显过错,不应轻易被废。而武则天的崛起可能会对唐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在朝堂之上,来济直言进谏,与唐高宗和支持武则天的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试图说服唐高宗改变主意。然而,唐高宗心意已决,最终武则天还是被立为皇后。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对曾经反对她的官员怀恨在心,开始逐步打压异己。来济作为坚决反对她的宰相之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显庆元年(656年),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台州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来济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消极怠工,他在台州刺史任上,积极履行职责,致力于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传播文化知识,努力提升台州地区的文化水平。在他的治理下,台州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显庆四年(659年),来济又被贬为庭州刺史。庭州地处唐朝西北边陲,面临着复杂的边疆局势和民族问题。来济到任后,积极整顿边防,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他注重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沟通与交流,采取怀柔政策,促进民族融合。在一次与突厥军队的战斗中,来济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深知自己被贬至此,已无太多政治前途可言,但他仍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责任,毫不退缩地冲向战场。最终,来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53岁。 来济的一生,是在唐朝复杂政治环境中坚守自我、展现担当的一生。他凭借才学步入仕途,在政治舞台上积极作为,为唐朝的发展建言献策。在面对重大政治抉择时,他坚持自己的原则,虽因此遭受贬谪,但始终不忘初心,在地方任职时也为百姓谋福祉。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唐朝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官员们在其中的挣扎与坚守。他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其故事也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