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566年12月21日 -635年6月25日 ),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3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历任千牛备身、卫尉少卿等,于炀帝东征时负责督运粮草,平毋端儿起义,并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很快传位于他,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冤杀功臣 ,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唐高祖李渊(566 年 12 月 21 日 - 635 年 6 月 25 日),字叔德,关于其籍贯,一说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另一说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他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家族背景极为显赫。其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重要将领,为北周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列为 “八柱国” 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这份荣耀与爵位后来由李渊的父亲李昞承袭。在李昞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李渊便承袭了唐国公爵位,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隋朝建立后,因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是李渊的姨母,李渊得以在隋朝朝廷效力。他早期担任千牛备身一职,这是一个负责皇帝身边保卫工作的职位,能够常伴皇帝左右,也体现出皇室对他的信任。此后,李渊历任谯州(今安徽亳州)刺史、陇州(今陕西省陇县)刺史等职,在地方上积累治理经验,展现出一定的才能。隋炀帝杨广登基后,李渊的仕途继续升迁,先后担任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和楼烦(今山西宁武)二郡的太守,之后又被提拔为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逐渐进入隋朝权力核心圈层。然而,隋炀帝统治后期,荒废政务且猜忌心极重,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李渊深知伴君如伴虎,为避免引起隋炀帝的猜疑,他故意借饮酒受贿等行为来掩藏自己的锋芒,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隋朝大业十一年(615 年),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频发,边疆也不太平。李渊任职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期间,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重要考验。当时,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势力壮大,对隋朝统治构成威胁,李渊奉命出击,成功击退了这些起义军,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不久之后,突厥侵犯边塞,李渊又肩负起抵御外敌的重任。他精心部署,沉着应对,与突厥军展开激战,最终突厥军大败而逃。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隋朝在当地的统治,也让李渊声名远扬,积累了宝贵的军事威望与人脉资源。 隋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此时,隋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年少有为且极具远见卓识,他敏锐地察觉到隋朝必亡的趋势,于是暗中结交天下豪杰,为日后的大业做准备。在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李世民与裴寂商议后,决定劝说李渊起兵反隋。起初,李渊并不同意这个冒险的举动,毕竟起兵造反是诛九族的大罪。但随着各地起义形势的愈演愈烈,李渊也逐渐认识到,若继续忠于隋朝,不仅自身难保,还可能错失拯救天下苍生的机会。于是,李渊开始秘密招募兵丁,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准备过程中,李渊命李世民攻打西河,李世民不负所望,迅速攻下西河并开仓救济百姓,这一举措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护,许多人纷纷响应李渊的号召,加入起义队伍。同年七月,李渊见时机成熟,亲率三万兵马从太原正式起兵,开启了他逐鹿天下的征程。 李渊自太原起兵后,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一路南下。在进军过程中,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使得沿途百姓纷纷归附,军队规模不断壮大。首先,李渊的军队顺利攻下霍邑,在此战中,李渊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天气,击败了隋军的顽强抵抗。随后,临汾等地也相继被攻克。在河东地区,李渊遭遇了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的顽强阻击。屈突通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李渊的军队一时难以取胜。但李渊并未强攻,而是采取了围困与招降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屈突通被李渊的诚意所打动,率部众归降李渊,这为李渊的军队增添了重要力量。 九月,李渊带领大军渡过黄河,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攻入长安都城。进入长安后,李渊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命部下宋公弼收集地图、户籍,以此了解国家的地理和人口情况,为日后的治理打下基础。同时,李渊制定了十二条法律,明确规定杀人、抢劫偷盗、违背军令、叛国者处死,这一举措迅速稳定了长安的社会秩序,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十一月十六日,李渊为了师出有名,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元 “义宁”,自己则自领大丞相,封唐王。此时的李渊,已经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地位,为日后建立唐朝做好了铺垫。 义宁二年(618 年),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弑。李渊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五月,接受隋恭帝杨侑的禅让,在太极殿称帝,定国号为唐,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定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李渊称帝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的政权秩序,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构建起了唐朝初期的皇室权力架构。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并未完全平定,各地割据势力依然林立。李渊深知,要想实现真正的天下一统,必须逐一消灭这些割据势力。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统一战争。李渊统一全国的第一步是平定西北地区。隋大业十三年(617 年),占据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势力强大,对唐朝的西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李渊命李世民率军攻打薛举,双方经过数月的激烈交战,李世民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大败敌军,成功攻下金城。然而,此时武威(今甘肃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自立为王,并未归附唐朝。武德二年(619 年),李渊派部将安兴贵前往劝说李轨降唐。安兴贵到达武威后,劝说李轨无果,于是和李轨的部下安修仁发动兵变,将李轨押往长安,西北地区自此平定,唐朝的西部边境得到了巩固。 在平定西北地区后,李渊将目光转向了中原地区。武德二年(619 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势力迅速扩张,占据了并州等地,严重威胁唐朝的北方安全。李渊派永安王李孝基、秦王李世民等前往讨伐刘武周,经过艰苦奋战,唐军成功夺回并州,击败了刘武周及其势力。随后,李渊又命李世民率兵讨伐占据洛阳地区的王世充和占据河北地区的窦建德。在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围困洛阳的王世充,然后在虎牢关以少胜多击败窦建德的援军,最终擒获窦建德,迫降王世充,平定了中原地区,大大增强了唐朝的实力和影响力。 武德四年(621 年),李渊派赵郡王李孝恭南下,攻打占据江陵地区(今湖北荆沙)的萧铣。李孝恭在李靖的辅佐下,率领水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很快打败了萧铣,占领江陵。之后,又成功俘获起兵叛乱的辅公祏,统一了江南地区。至此,唐朝基本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朝屹立在东方。 然而,随着唐朝局势逐渐稳定,皇室内部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起来。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长期留守长安,辅佐李渊处理政务,在朝堂上拥有一定的势力和支持者。而李世民则四处征战,为唐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足智多谋的谋士,声望极高。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双方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李渊虽然试图缓和诸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于武德九年(626 年)夜召李世民觐见,建议李世民回到洛阳,“自陕以东,悉宜主之”,但他本人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态度摇摆不定,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导致局势愈发紧张。 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局势终于彻底失控,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他设计在玄武门埋伏兵力,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入宫途中遭到李世民的袭击,最终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事变发生后,李渊身边的陈叔达、萧瑀等人纷纷劝说李渊将国事交付李世民。此时的李渊,面对既成事实,无奈之下只好表示同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李渊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自己则退居幕后,自称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后,李渊于贞观三年(629 年)四月从太极宫搬出,迁至大安宫,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在大安宫的日子里,李渊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他依然关注着唐朝的发展。贞观八年(634 年),李渊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的使者,在宴会上,他感慨地对丞相长孙无忌说:“如今四方蛮夷皆臣服于我朝,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此时的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国力日益强盛,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李渊看到自己一手开创的基业在儿子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心中也感到一丝欣慰。 贞观九年(635 年)五月,李渊病危。在临终前,他要求自己死后,丧服沿革应按照本朝制度执行,陵墓修建从俭,展现出一位开国帝王的节俭风范。五月六日,李渊在太安宫之垂拱前殿逝世,享年七十岁。群臣为其上谥号曰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李渊被葬于献陵,太穆皇后窦氏祔葬。后来,高宗上元元年(674 年)八月,李渊的谥号被改谥为 “神尧皇帝”;天宝十三年(754 年)二月,又改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政治上,他确立了唐朝的官制,基本承袭隋代三省制度,虽初期职责分工不明,但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恢复科举制度,广纳人才,冲击了封建等级和门阀制度;制定《武德律》,以宽简为原则构建唐代法律体系,对后世律法修订及周边国家法典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军事方面,恢复府兵制,建立都督府,提升军事实力,通过一系列战略行动完成全国统一。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币制,铸造 “开元通宝”,促进农业恢复、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文化上,支持修订历法,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尽管史学界对李渊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也有人认可他深谋多算、富有远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隋末乱世中开创唐朝,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与政策,为 “贞观之治” 以及唐朝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条件,其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