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日(656年11月26日 ),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684年1月3日)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圣历元年(698年)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在通天宫复位。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但又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弄权专国,为非作歹,致使朝政混乱不堪。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在《全唐诗》中收存其诗七首,有《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历经坎坷的唐朝皇帝、两次登基的波折君主、政治漩涡中的无奈者 —— 唐中宗李显 唐中宗李显(656 年 11 月 26 日 —710 年 7 月 3 日),又名李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在唐朝历史上扮演着极为特殊的角色,曾两度在位,分别于 683 - 684 年和 705 - 710 年统治大唐江山 。 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656 年 11 月 26 日),李显诞生于长安,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他一出生便身处皇家的荣耀与复杂的宫廷斗争氛围之中 。次年,尚在襁褓的李显便被封为周王,并担任洛州牧 。成长过程中,李显历经多次身份转变,仪凤二年(677 年),他改封英王,兼任雍州牧,名字也随之改为李哲 。 永隆元年(680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向李显 。当时,章怀太子李贤因与武则天关系紧张,被武则天以 “心怀谋逆” 为由向高宗进言废黜 。于是,李显被立为皇太子,人生迎来重大转折 。开耀二年正月(682 年),李显的长子李重照呱呱坠地,唐高宗李治对这个孙子喜爱有加,不仅封其为皇太孙,还在李重照满月之时大赦天下,改元永淳,足见对其重视 。 弘道元年(683 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顺理成章即位,次年改元嗣圣 。然而,初登皇位的李显很快便陷入了权力的困境 。此时,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国家大事实际上皆由武则天一手操控 。年轻气盛的李显不甘心被母亲掌控,试图通过提拔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来增强自己的势力 。他先是将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随后又打算任命其为侍中,甚至想把乳母的儿子任命为五品官 。此举遭到中书令裴炎的极力劝谏,愤怒之下,李显甚至说出了将天下让给韦玄贞的气话 。没想到,裴炎竟将此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以此为由,果断废李显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皇帝 。 李显被废后,于同年五月被迁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软禁,不久又被迁至房陵(今湖北房县) 。在此期间,柳州司马李敬业与李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人起兵反对武则天,打出了匡扶李显的旗号 。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很快就被武则天派兵平定 。李显在囚禁中始终惶惶不安,每次听闻武则天的使者到来,都惊恐万分,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好在其妻韦氏一直宽慰他,二人在艰难岁月中同甘共苦,感情愈发深厚 。李显也常常对韦氏发誓,若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定不负她 。 武则天称帝后,在继承人问题上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不知是立儿子还是立侄子 。狄仁杰以唐太宗艰苦创业以及唐高宗托付二子之事劝谏武则天,还指出母子关系相较于姑侄更为亲近 。起初,武则天对此很生气,但狄仁杰据理力争,王方庆、王及善等大臣也纷纷劝说,武则天的态度才有所缓和 。此后,武则天梦到鹦鹉两只翅膀折断,狄仁杰为其解梦,称鹦鹉寓意 “武”,两翼代表儿子,只要立儿子为太子,翅膀就能重振 。与此同时,吉顼也通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向武则天进言 。最终,武则天决定立李显为太子 。 圣历元年(698 年)三月,武则天假托李显生病,派人秘密将其接回洛阳,结束了李显长达十四年的软禁生涯 。同年九月,李显被重新立为皇太子 。长安元年(701 年)九月,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和其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因对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表示不满,被张易之怀恨在心 。张易之向武则天诬告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竟逼李重润、永泰公主及其丈夫武延基自杀 。 长安四年(704 年)冬,武则天患病,居住在长生院,数月不见大臣,只有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在旁侍奉 。凤阁侍郎张柬之、司刑少卿桓彦范、中台右丞敬晖等人暗中谋划政变 。桓彦范与敬晖向李显陈述计划,得到了李显的同意 。神龙元年(705 年)正月,张柬之等人率领羽林军五百余人抵达玄武门,并派李多祚等人到东宫迎接李显 。李显起初不敢出门,在王同皎、李湛的劝说下,才一同前往玄武门 。众人率军攻破玄武门,在迎仙宫杀死张易之、张昌宗 。随后,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觐见武则天,劝其传位于李显 。武则天此时已无力控制局势,次日只得令太子监国,并于第三天传位给李显 。 神龙元年正月丙午(705 年 2 月 23 日),李显在通天宫正式复位,大赦天下 。复位后的李显,对皇室宗亲大加封赏,加封弟弟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妹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 。同时,将之前被流放的皇族子孙都恢复原籍,并酌情授予官爵 。对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也都加官进爵:封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为内史,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皆为纳言,并赐给他们郡公的爵位 。赐李多祚为辽阳郡王,任命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赵国公 。二月,李显复国号为 “唐”,并将各种典章制度改回唐高宗永淳年间旧制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减免全国百姓当年的租税,还免除了自己软禁期间居住多年的房州百姓三年的徭役 。 李显复位后,立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并追封其父韦玄贞为王 。左拾遗贾虚己以 “异姓不封王” 的古制以及高宗时期封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为王的事例劝谏他,李显却不听 。此后,李显又宠信武三思 。在韦后和武三思的进言下,李显逐渐疏远了神龙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张柬之、桓彦范等人 。同年五月,在武三思的谋划下,李显封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谯公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表面尊崇五人,封他们为王,实则夺去了他们的权力,朝中大权逐渐被武三思掌握 。 神龙二年(706 年)三月,在武三思和韦后的诋毁下,五王及反对武三思的大臣或被贬或被杀 。武三思又派人矫诏,将被贬的五人于流放路上杀死(张柬之、崔玄暐此时已死) 。五王死后,武三思权力更加膨胀 。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恃宠而骄,卖官鬻爵,甚至擅自写皇帝制敕,还请求封自己为皇太女 。李显虽未答应封皇太女一事,但对安乐公主的其他行为却一味纵容 。 七月,卫王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 。李重俊因非韦皇后所生,素来遭到韦皇后和武三思的厌恶,安乐公主也时常侮辱他,并在丈夫武崇训的教唆下,向李显进言,试图废掉李重俊,自己取而代之 。李重俊不堪受辱,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于景龙元年(707 年)七月矫诏率兵发动政变 。李重俊率军诛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但由于兵力薄弱,政变最终被平定,李重俊也惨遭杀害 。 太子死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一党势力愈发膨胀 。韦皇后与大臣私通,害怕事情泄露,而安乐公主则希望韦皇后临朝称制,这样自己就能当皇太女 。于是,二人合谋,在李显的食物中下毒 。景元元年六月壬午(710 年 7 月 3 日),李显驾崩于神龙殿,终年 55 岁 。死后,李显谥孝和皇帝,天宝十三年(754 年)改谥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全唐诗》中收存其诗七首 。 在政治方面,李显复位后,迅速将国号改回 “唐”,并全面恢复唐高宗永淳年间的各种典章制度,包括社稷神坛、太庙、陵寝、郊外祭祀、行军旗帜、服装形制、天文、历法、寺庙、台阁、官制等 。同时,他积极平反旧案,将武周时期被酷吏周兴、来俊臣诬陷的人全部昭雪免罪,恢复被流放皇族子孙的原籍并授予官爵 。为死于非命的韩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轨等人平反,追复官爵,按礼制改葬,让他们的子孙继承爵位 。恢复受打压大臣家族的门荫,赦免部分武则天时期起兵叛乱的家族,贬官、夺爵、流放武则天时期任用的酷吏,恢复 “枭氏”“蟒氏” 旧姓 。追封被诬陷身死的李重润为 “懿德太子” 。 然而,李显在用人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初次登基时,他因试图提拔韦皇后父亲韦玄贞为宰相而被武则天废黜 。复位后,他又对韦皇后和武三思过度信任,致使韦后与武三思私通并结成政治同盟,共同把持朝政 。虽有学者认为李显此举是为了制衡发动神龙政变后权力过大的张柬之等五人对皇权的威胁,但由于他自身没有强大的势力根基,在打击五王一派后,根本无力制约韦武势力的发展,最终导致自己被架空 。 外交上,神龙二年(706 年)十二月,突厥入侵鸣沙,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击败 。次年十月,朝廷任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代替沙吒忠义 。张仁愿到任后,趁突厥撤军暗中追击,击败突厥军队 。景龙二年(708 年)三月,张仁愿上书请求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经过一番讨论和他的坚持,李显最终同意 。受降城修好后,突厥一时不敢南侵,唐朝边防得以巩固,开支和戍边军队也有所减少 。景龙三年(709 年)七月,突骑施娑葛派遣使臣请降,李显封其为钦化可汗,并赐名守忠 。同年,吐蕃派遣使臣进贡并求亲,李显将自己的养女、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于第二年送达吐蕃,稳定了边疆局势 。 李显还喜好文学,于景龙二年(708 年)增设修文馆学士,并在宫廷内多次举行大型文学活动 。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宫廷文学得到一定发展,李峤、杜审言、沈佺期等文人墨客都曾参与其中 。 唐中宗李显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他虽贵为皇帝,却始终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先是被母亲武则天废黜,软禁多年;复位后又无法掌控朝政,被韦皇后和武三思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甚至死于自己的妻女之手 。他的统治对唐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位期间的种种举措和遭遇,也成为后人研究唐朝政治、宫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