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大钊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革命烈士]+像 河北唐山市乐亭县人物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男,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20年初筹备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的童年是在苦涩中开篇的,在襁褓中就失去了母亲,刚过周岁,父亲又撒手人寰,从此只能跟随祖父李如珍生活。李如珍曾考取过清末的秀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李大钊的教育格外重视。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李大钊自幼便接受了传统儒家经典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永平府中学堂的大门。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列强的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让国家千疮百孔。在学堂里,李大钊不仅系统学习了传统的经学、诗词歌赋,还初次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以及英语、数学等现代学科。这犹如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随着对国内外形势了解的加深,李大钊的心中逐渐萌生出以政治拯救国家的宏大志向。

1907年夏天,李大钊毅然决定离开永平府中学堂,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奔赴天津。在那里,他成功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这所学校汇聚了众多思想先进的学者,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在学校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学习日语、英语、政治学、经济学、比较宪法、地方自治论、选举制论、社会学、统计学等30余门必修课程。为了时刻激励自己为救国救民的理想不懈奋斗,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字“守常”,并把自己的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以此表明自己对荆轲、高渐离等慷慨悲歌之士的敬仰,立志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求学期间,李大钊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社团活动,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陆续写下了“筑声剑影楼纪丛”“筑声剑影楼剩稿”和“筑声剑影楼诗”等一系列诗文,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思考。

1912年秋,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创建了北洋法政学会,李大钊凭借出色的才华和积极的态度,担任了编辑部长,并与郁嶷共同主编学会的机关刊物《言冶》月刊。在编辑刊物的过程中,李大钊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发表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章。1913年4月起,他以李钊之名在《言冶》上发表了《大哀篇》《隐忧篇》《论民权之旁落》等多篇著作,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呼吁广大民众觉醒,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1913年6月,李大钊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学识素养的爱国青年,即将踏上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而拼搏。

1913年夏天,毕业后的李大钊来到北京,担任《法言报》编辑。在这里,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大钊”,寓意着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同时也表明自己来自地处古代燕国北部的乐亭,时刻不忘家乡父老的期望。同年9月起,李大钊以新名字在《言冶》上发表了《论官僚主义》《一院制与二院制》《政客之趣味》《是非篇》《论宪法公布权当属宪法会议》《宪法颁行程序与元首》《欧洲各国选举制度考》《自然律与平衡律》跋等多篇著述,从法理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展现出了他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同年冬天,为了寻求更先进的思想和救国真理,李大钊远渡重洋,前往日本留学。在为进入早稻田大学求学做准备的日子里,他认真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完成了《我的自传》,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理想追求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未来的学习和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4年9月8日,李大钊终于踏入了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本科的校门。在早稻田大学,他师从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安部矶雄等知名学者,学习了国家学原理、帝国宪法、经济学原理、近代政治史等十几门课程。在安部矶雄的课堂上,李大钊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从此,他如获至宝,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日本学者河上肇翻译的马克思著作《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等经典文献,初步构建起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李大钊还积极投身于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他担任留日学生总会的文牍干事、编辑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国耻纪念录的编辑工作中,并撰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国民之薪胆》等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国民之薪胆》中,他深刻揭露了“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以激昂的文字号召中国人民要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凭借百折不挠的志气,奋起自救,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此外,他还参与发起了爱国组织神州学会,并加入了在留学生中成立的中国经济财政学会,通过这些组织,团结广大留日学生,共同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抗争。在日本期间,李大钊有幸结识了章士钊和陈独秀,与他们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为他日后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经验。1915年2月,护国战争爆发,次年1月,李大钊为了讨伐袁世凯一事,回到上海停留了两周。然而,由于他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频繁缺席学校课程,1916年2月2日,早稻田大学以长期缺席为由,将他开除学籍。但这一挫折并没有击垮李大钊,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回国投身革命的决心。

1916年5月中旬,李大钊满怀报国之志回到中国。回国后,他受进步党人汤化龙之邀,出任《晨钟报》编辑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刊物的创办和编辑工作中。《晨钟报》的刊名寓意深远,旨在“振此晨钟”,以唤醒“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觉”,担当起“青春中华之创造”的伟大使命。李大钊深知这份刊物肩负的责任重大,他精心策划每一期的内容,撰写了大量激励青年奋发有为的文章。1916年9月,他发表了著名的《青春》一文,在文中,他以豪迈的笔触提出了“青春”的人生观和“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历史使命,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热血,号召人们勇敢地冲破历史的束缚,与旧的传统思想彻底决裂,为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努力奋斗。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汤化龙与国民党人孙洪伊以及各自党派之间政治分歧的加剧,他们相互攻讦,让李大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二者都曾对李大钊有过恩情,这让他难以抉择。无奈之下,李大钊于9月4日发表政治小说《别泪》,委婉地说明自己离开的原因,并于次日发布声明,离开了《晨钟报》。

离开《晨钟报》后,1916年10月,李大钊与秦广礼等人共同创建了《宪法公言》刊物。该刊物以“阐明宪法之精微,助长法律之思潮,以荡涤专制之邪秽,而涌现一尽善尽美之民国宪法”为宗旨,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李大钊在该刊发表了文章《省制与宪法》,通过对美国联邦制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刻阐述了省制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然而,由于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宪法公言》于1917年1月10日不得不停刊。但李大钊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继续寻找着新的阵地,为传播先进思想而努力。1917年1月,在章士钊的邀请下,李大钊担任了《甲寅》日刊的主笔。在这里,他继续用笔作为武器,发表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社会影响力的文章,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局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1918年1月,经章士钊的举荐,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这一职位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他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从国内外买进大批新书,尤其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外文书籍,将北京大学图书馆打造成了传播新思想的重要阵地。除了日常的讲学和参加社会活动外,李大钊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北大红楼的书海之中,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逐渐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6月30日,李大钊等人发起创立了少年中国学会。这个学会汇聚了毛泽东、张闻天、恽代英、田汉等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的命运。李大钊出任该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在他的引领下,学会成员们积极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年夏天,李大钊发表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文章中,他敏锐地指出,“十月革命”是影响未来世纪文明的重大变革,以布尔什维主义为代表的“世界的新潮流”正在蓬勃兴起,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方向。10月,李大钊担任《国民》杂志社导师,他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关注国家命运,追求真理,为推动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共同创办的《每周评论》正式出版。这份刊物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见解,猛烈抨击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广泛报道世界革命的动态,直接号召和推动人民起来进行爱国政治斗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年底,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他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阐述了对十月革命的深刻理解和看法,热情讴歌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指出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新信条,呼唤中国人民应当顺应世界潮流,走俄国人的路。这两篇文章的发表,犹如两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大钊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1919年1月,李大钊发表文章《新纪元》,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宣称,当前的时代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年2 - 3月间,李大钊发表著作《青年与农村》《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深刻地提出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他认识到,中国的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的力量,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唤起他们的觉醒,才能汇聚起强大的革命力量。5月,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在《每周评论》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文章中提出“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等三大信誓,为五四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五四运动坚持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5月5日,李大钊在《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该专栏曾连续刊载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等文章,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此外,李大钊还把由他负责编辑的《新青年》6卷5号,编成《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一组介绍“马克思研究”“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学说”的文章,其中还刊有介绍《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李大钊等人的积极推动下,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发生划时代的转变。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的参与,他们围绕马克思主义展开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理论。在李大钊的悉心指导下,会员们逐渐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吸引了广大青年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与李大钊商量建党事宜。10月,李大钊响应号召,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他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为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21年,李大钊提出建党主张,积极推动当年7月的中共一大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他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深入工厂、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为党的事业在北方地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先后当选中共三大和四大中央执行委员,在党的重要会议上积极建言献策,为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1922年 - 1924年,李大钊肩负着重要使命,同共产国际和孙中山多次沟通,深入研究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事宜。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关键作用。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积极参与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为推动国民党的改组和革命化进程贡献了力量。在这次大会上,李大钊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充分利用这一身份,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推动国共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6月 - 7月,李大钊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国际舞台上,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采,积极宣传中国革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会后,他留在苏联,继续为中国革命的国际宣传和交流工作而努力。当年11月,李大钊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回国,继续投身到国内的革命斗争中。

1925年10月至1927年4月,李大钊担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国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全面领导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在斗争的第一线,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然而,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度恐慌和仇恨,被北京临时政府通缉。但李大钊毫不畏惧,依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奋斗着。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悍然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遭受了残酷的酷刑,但他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他写下《狱中自述》,公开昭示自己“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历程,表示“为功为罪,所不暇计”,充分展现出一个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从容走上绞架,英勇就义,年仅38岁。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赞歌,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大钊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内容丰富,在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李大钊全集》收录其著述615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史学思想、平民主义思想、经济学思想在理论体系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为了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在北京香山东南万安公墓修建了李大钊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和缅怀。2009年10月28日,习近平出席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时,强调“李大钊同志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李大钊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物关系:
妻子:赵纫兰(1884年1月21日-1933年5月28日),李大钊烈士妻子,一位有高尚道德和伟大品行的女性,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共河北省委于1936年6月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儿子:李葆华(1909年10月2日-2005年2月19日),男,汉族,曾用名赵升阳、杨震、赵振声等,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之子。新中国成立后,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3年中共十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出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1978年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于中共十一大连任中央委员。1982年5月离休。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5年2月19日,李葆华同志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儿子:李光华(1922年-2012年2月18日),河北乐亭人,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次子。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党委副书记。
儿子:李欣华(1926年~19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延安长大。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幼子。曾任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门头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1989年病逝于北京。
女儿: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同妹妹及妈妈赵纫兰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1931年,李星华复学。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市。1979年11月27日,病故于协和医院。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后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女儿:李炎华(1919年—1966年),李大钊的次女。全国解放前在故乡大黑坨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北京从事教育工作。1966年病逝。
孙子:李宏塔,男,汉族,1949年5月生于北京,河北乐亭人。196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普通班学历。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典范。李葆华之子,李大钊之孙。曾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李宏塔“七一勋章”。
孙女:李小玲,女,现任世界酒城宫集团副总裁。
孙女:李虹(?—2023年5月10日),女,李大钊孙女。
孙女:李乐群1949年3月-)女,河北省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医生,1976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医疗系,1978年调入阜外医院内科历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199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女婿:贾芝(1913年12月12日—2016年1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南侯村,原名贾植芝,汉族,诗人,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贾芝于1938年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入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分配至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室从事翻译工作;1943年调任至延安大学中学部,历任教导员、教员、支部书记;1948年调任至延安大学,历任文艺系秘书、系副主任、系总支书记;1949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编审处编审组副组长;1951年参与创办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民间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支部书记;1953年调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创办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任社长;1982年12月离职休养;1983年9月率领中国民间文学考察组赴芬兰、冰岛考察;2006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2016年1月14日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贾芝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汉族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等。
儿媳:田映萱(1919.9—2009.2),女,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河北省立正定师范1934级学生。历任北京纺织局副局长,安徽省轻工业厅副厅长,中共安徽省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2009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好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习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胡适是一位在多个领域开风气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成就卓著,涉及哲学、史学、小说考证等领域。
好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男,汉族,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抗战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1942年5月27日,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好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怀着现实关切,创造性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同学:于树德(1894年—1982年),字永滋,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书,是李大钊的同学。1922年6月,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农村合作社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是中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的学者之一。
上一篇:李星华下一篇:赵纫兰
山西省委原书记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脱口秀演员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原国务委员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广宁县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杰出工人运动领袖
革命烈士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五世孙
学者、书法家
晚清湖北省提督/民国授陆军中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抗日救国的英勇先驱
成就斐然的画家
抗日英烈
印度开国总理
东源人物
著名抗日英烈
原福德银行副董事长
革命烈士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高要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革命烈士
广东省江城区籍烈士
广东省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经济学家
李大钊的女儿
李大钊幼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钊的孙女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大钊次子
李大钊的次女
李大钊之孙、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
乐亭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