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华(1904-1978),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统计学家。1904年2月生于河北乐亭县。在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又转入北京大学经济系。 [2]他于1926至1930年,留学法国、英国,早年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积极参加反帝大同盟活动。193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担任教授,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参加左翼教联,热情宣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教员,中国经济研究社社长,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主任,西北财办计委副主任,辽北省政府秘书长,东北财委常委兼东北统计局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局长等职。他还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78年7月23日在北京逝世。
王思华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为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家庭出身与教育背景:1904年,王思华出生在河北唐山市乐亭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21年,王思华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培养了他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1927年,他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随后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院深造,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
2、海外求学与思想转变:在法国留学期间,王思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并深受其影响。他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这一时期的学习和思考,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一个追求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
学术生涯与理论贡献
1、早期学术研究:1930年,王思华从法国回国后,先后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等高校任教。他一边教学,一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一系列介绍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文章和著作,如《政治经济学教程》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国内学术界和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与《资本论》的不解之缘:王思华对《资本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1932年,他与侯外庐合作翻译了《资本论》第一卷,这是中国最早的《资本论》全译本之一。此后,他又陆续参与了《资本论》其他卷次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他的翻译工作严谨准确,为中国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同时,他在对《资本论》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撰写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如《〈资本论〉解说》等,对推动中国学术界对《资本论》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经济理论创新与探索:王思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创新。他关注中国的农村经济、工业化进程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理论观点。例如,他在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时,强调了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主张通过土地改革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在工业化问题上,他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基础工业和轻工业,同时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他的这些理论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革命生涯与社会活动
1、参与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思华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他利用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民主运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他还与许多进步学者一起,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和经济腐败现象,呼吁广大民众团结起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
2、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新中国成立后,王思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等职务,参与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规划工作。他积极为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参与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秩序的整顿和恢复工作,提出了许多关于稳定物价、恢复生产、发展贸易等方面的建议,为新中国经济的顺利恢复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他又参与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经济理论的角度为改造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3、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王思华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活动,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经济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进行交流和对话,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发展经验。同时,他也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后期经历与影响
1、经历波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思华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和迫害,他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学术观点,没有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思考。在艰难的处境下,他仍然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希望有机会能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2、晚年贡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思华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春天。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积极参与拨乱反正,为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科建设努力工作。他重新修订和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深远影响:1978年,王思华因病逝世,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不仅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不懈努力。
王思华的一生,是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