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丰南 河北唐山市丰南人物 文学创作的耕耘者、艺术领域的探索者、职场奋进的实干家 —— 李志强,1967 年出生于河北唐山市丰南。丰南这片承载着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土地,赋予了李志强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对生活细腻的感知,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始终怀揣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忱,在不同领域绽放出独特光芒。 李志强自幼在丰南的乡村度过,童年时光虽不富裕,却充满质朴的生活气息。1976 年唐山大地震,年幼的他在灾难中幸免于难,这场天灾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对生命有了深刻感悟,也促使他养成了迎难而上、勤奋好学的品质。在家庭的熏陶下,五六岁时,李志强便在父母和爷爷的教导下接触诗词,古老的韵律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几岁时,他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的书法美术班,展现出过人的文艺天赋,得到了董天柱、刘晓生、李儒家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青睐。 1984 年,李志强踏上工作岗位,成为铁路唐山工务段的一名养路工。工作环境艰苦,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工作之余,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从养路工逐步成长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他在技术领域不断钻研,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后担任安全室主任、人事科长等职务。在忙碌的工作中,李志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从未减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投身诗歌创作,将自己在铁路工作中的见闻、感悟融入到诗句中。他的诗作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1992 年,李志强有幸拜识乡贤、冀东书法名宿宋秀峰为师,系统学习书法,在书法技艺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后,他又先后与赵成福、张佗、潘传贤、李明、苏士澍、汪为胜等先生学习书法和国画,日复一日坚持练习,艺术素养日益深厚。 2001 年,李志强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以组诗《劳动,大路如虹》参加《诗刊》社第 17 届 “青春诗会”,凭借出色的创作才华,随即借调到《诗刊》任编辑。这一机会让他得以与叶延滨、寇宗鄂、林莽、邹静之等众多诗人、学者共事学习,在文学创作和艺术审美上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此期间,他不仅诗歌创作愈发成熟,书法和绘画水平也同步提高,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工作期间,李志强积极参与各类文学活动,为推动诗歌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他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挖掘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新人,对诗歌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 年,李志强以特殊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入铁道部文联,担任专职创作员。这一平台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诗书画的学习与创作中。他深入铁路建设一线,感受铁路工人的辛勤付出和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创作出大量反映铁路建设和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诗集《鹰背上的雪》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集荣获全国第七届铁路文学奖一等奖,诗歌《夜行列车》获 1995 年诗神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作品奖。他的诗歌以现代诗为主,善于捕捉工业场景中的细节和情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题材诗歌的优秀创作者。除了诗歌,他还在散文创作领域有所建树,著有散文集《碎银集》《诗歌日记》《地震往事》等。这些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文字优美,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艺术创作之余,李志强还涉足商业领域。2019 年,他参与经营一家个体工商户,尽管该企业后来处于注销状态,但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勇于尝试、多元发展的精神。此外,他还在唐山市丰南区严洛商贸有限公司担任监事,在商业运营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志强不仅在文学艺术和商业领域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家乡丰南的文化建设。他时常回到家乡,举办文学讲座和书画展览,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激励家乡的年轻人热爱文学艺术,为丰南的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活力。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展现丰南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丰南。 李志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多元发展的一生。他在文学创作上,用灵动的文字描绘生活万象;在艺术探索中,以精湛的技艺展现审美情趣;在职场和商业领域,凭借实干和智慧迎接挑战。他的坚持与努力,为家乡丰南增光添彩,也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奋斗者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勇敢追梦,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