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像 河北唐山市滦南县人物 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创新巨匠、标准体系的构建大师、国际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 庞国芳,1943 年 10 月 10 日出生于河北唐山市滦南县。滦南这片充满质朴气息与坚韧力量的土地,赋予了庞国芳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在他的人生旅程中,始终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的钻研与发展,为保障食品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 庞国芳自幼在滦南的乡村成长,尽管物质条件并不优渥,但他对学习充满了渴望。1963 年,庞国芳高中毕业,原本钟情文科的他,在从事化工厂管理工作的哥哥建议下,选择了化学专业,并顺利考入河北大学。初入大学校园,从未接触过专业化学实验的庞国芳,被神奇的化学反应深深吸引,从此开启了在化学领域的探索之路。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每一门课程都全力以赴,从基础化学到专业理论,他都力求吃透。课堂上,他积极提问,与老师同学热烈讨论;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资料、反复实验,凭借着扎实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领悟能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1968 年,庞国芳从河北大学化学系毕业。1982 年,他调入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自此开启了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领域的漫长征程。彼时,国内的食品检测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农药残留检测,多为单残留检测方法,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需求。1995 年,庞国芳前往美国参加 AOAC 年会,在会场墙报展示中,他接触到一种能同时检测近 200 种农药多残留的方法,这一发现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他的科研视野,他当即萌生了研究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想法。尽管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他仍积极与加拿大的学者联系,获取相关材料,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1997 年,庞国芳参观德国汉堡一家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残留分析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与技术让他大开眼界。回国后,他积极与该研究所建立联系,学习借鉴先进经验。2002 年,加拿大对进口蜂蜜的农药化学品检测要求提高至 250 多种,国家质检总局号召全系统技术部门攻关。庞国芳团队主动请缨,在总局支持下,参照德国实验室模式购置先进仪器,开展海量科学实验。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团队在农药多残留检测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创新,成功攻克这一难题。 在科研生涯中,庞国芳面临诸多挑战。1991 年,肉鸡中兽药氯羟吡啶残留检测技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肉鸡出口。庞国芳团队临危受命,承担起解决这一技术瓶颈的重任。他们深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反复尝试各种方法。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攻克这一难题,为中国肉鸡出口扫除了障碍。1992 年,日本紧急从中国进口糙米,需检测 60 余项农药残留,其中包括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庞国芳团队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迅速投入研究,成功解决这一燃眉之急。此后,应 AOAC 邀请,庞国芳组织人员开展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项目。从 1994 年起,他带领团队对拟除虫菊类农药多残留展开系统研究,发表了 7 篇高质量论文,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98 年,庞国芳组织 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4 个实验室参与协同研究,成功建立了 AOAC 标准方法,开创了中国学者研究 AOAC 标准方法的先河。2002 年,他再次组织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8 个实验室参与协同研究,建立了鸡组织中氯羟吡啶残留离子交换 — 液相色谱 — 紫外检测方法这一 AOAC 标准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 2006 年后,庞国芳团队聚焦茶叶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学,设立 8 个研究专题,历经 4 年,获取 51 万多个研究数据,解决了茶叶中数百种农药残留同时提取净化的难题,为 AOAC 国际协同研究创造了条件。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庞国芳始终坚守在检验检疫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在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和工程化方面,他主持建立了 139 项农兽药残留等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极大地提升了相关产品质量,有力推动了相关行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庞国芳不仅专注于国内科研工作,还积极投身国际合作与交流。他两次组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参与国际协同研究,成功建立两项国际 AOAC 标准分析方法,扩大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此外,他还主持研究构建了中国蜂产品质量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了 400 多家蜂产品企业的产品质量。他研究出的世界常用 1000 多种农兽药高通量样品制备与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在学术成果方面,庞国芳成就斐然。他主编了 6 部科技专著,在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 100 多篇论文,其中 SCI 论文 30 篇,其研究成果引起世界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 600 多位学者的关注。他的专著涵盖了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世界常用农药色谱 - 质谱图集等多个领域,为食品检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007 年,庞国芳凭借在食品科学检测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奋进,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侦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质检公益项目 “460 种农药降解动力学评价与茶叶中农药多组分残留同时检测国际 AOAC 标准研究” 等。他还积极投身教育事业,2008 年受聘为燕山大学兼职教授,并遴选为燕山大学应用化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兼职),此后又被聘为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兼职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兼职第一导师等。他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理念传授给年轻一代,为培养食品科学检测领域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2014 年,庞国芳荣获国际分析科学最高奖 “哈维・威利奖”,这是对他在国际食品科学检测领域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2017 年,他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23 年,他获得 2022 年大数据科技传播特殊贡献奖。2024 年 4 月 14 日,庞国芳当选为中国蜂产品协会第九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和顾问,继续为蜂产品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庞国芳的一生,是为食品安全检测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以创新为驱动,以标准为引领,以国际合作为桥梁,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坚持与努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真理、保障食品安全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滦南的历史长河中,庞国芳的名字熠熠生辉,他是家乡的骄傲,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座不朽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