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伦,1925年3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中央大学学习:1943年7月,李季伦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生物系。入学不久因生病休学,1944年暑假后复学。在中央大学,教基础课的老师都是著名教授,如陈邦傑教授、陈义教授等,他们渊博的知识和认真教学的精神,让李季伦得益匪浅。1946年6月读完大学二年级,学校迁回南京原校址,他趁假期回北京探亲,申请到北大生物系借读,结识了殷宏章教授、吴素萱教授等。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中央大学的通知回南京上课,又结识了沈其益教授、耿以礼教授等著名学者。1948年7月,李季伦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职业生涯
北京农业大学任教:1950年,李季伦通过沈其益教授调至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任助教。当时植病系集中了戴芳澜、俞大绂等全国该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李季伦有幸跟他们学习和工作。1958年,李季伦在微生物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虽然在文革中也被列入“臭老九”行列遭过批斗,但相对一些老同志较轻。通过下放农村劳动,他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也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国外进修:1980 - 1982年,李季伦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和技术,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担任学术职务:1989年起,李季伦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还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微生物学报》主编、《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等职。
主要成就
基础科学研究方面**
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李季伦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绝对依赖N₂,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₂模式,得到世界固氮权威的认可,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
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研究: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研究方面**
研制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先后研制和开发了多种农牧用微生物制剂。研制成功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霉素GA₃和GA₄₊₇,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不可或缺的增收手段。首次发现动物生长素玉米赤霉烯酮是高等植物的天然激素,研制出玉米赤霉醇,使肉牛可增重16%,打破了此类产品在全世界由美国一家垄断的局面。还研制了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用于预防鸡球虫病,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真菌毒素研究: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在大动物上已初步被验证,引起医学界普遍关注。
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李季伦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40多名研究生。他编写的《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著作也在微生物学界有较大影响,为我国微生物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荣誉与奖项
李季伦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李季伦院士一生致力于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生物固氮、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研制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农牧业发展和微生物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爱国热忱、高风亮节的为人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