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从苦难童年到核动力巨擘
在新中国的科技史册上,彭士禄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亦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一生,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心怀祖国与人民,在核动力领域披荆斩棘,铸就不朽功勋。
1925 年 11 月 18 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桥东社。彼时,他的父亲彭湃,这位出身大地主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 “农民运动大王” 的先驱,正致力于在海陆丰地区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母亲蔡素屏,同样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积极参与发动和组织海陆丰农民运动。然而,命运的阴霾很快笼罩了这个家庭。1928 年,年仅 3 岁的彭士禄,亲眼目睹母亲蔡素屏被反动派残忍枪杀。次年,父亲彭湃也在上海英勇就义。反动派妄图斩草除根,小小的彭士禄从此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
为躲避反动派的搜捕,乡亲们和地下党组织带着彭士禄东躲西藏。6 岁时,他被辗转送到潮安,在革命群众家中寄养,本打算寻找机会转送中央苏区瑞金。在潮安的日子里,彭士禄如同风中浮萍,两三个星期就要换一个寄养家庭,先后被 20 多户人家收养过。最后,他被送到红军队长陈永俊(后牺牲)家,由其母亲潘舜贞抚养,在这里,他度过了相对安稳的一年多时光,也是他童年寄养经历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家。但不幸并未就此放过他。1933 年 7 月,彭士禄被叛徒出卖,与姑妈一同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潮安监狱和汕头石炮台监狱等处。在狱中,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顽强地活了下来。1935 年,在狱友们的掩护下,彭士禄成功出狱。可等待他的,是更加艰难的流浪生活。起初,他沿着铁道流浪,常常忍饥挨饿,甚至一度靠乞讨度日。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他,不久后他再度被捕。直到 1936 年,祖母周凤费尽周折,才将他认领出狱。1940 年底,彭士禄终于见到了父亲的好朋友、好同志周恩来,至此,他结束了长达数年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段苦难的童年经历,不仅没有击垮彭士禄,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热爱。1945 年 8 月 1 日,经陈勇岷和陈锦华介绍,彭士禄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表现突出,一入党便被破例免去预备期,成为正式党员,不久后还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此后,彭士禄开启了他的学习生涯。1945 年底,他在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学习。1946 年 8 月,解放战争爆发,彭士禄投身革命工作,担任炼焦厂的技术员,还在炸药厂工作过。1948 年,他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读预科。1949 年 9 月,彭士禄进入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化工机械专业。1950 年,大连大学分家,应用化学系改为化学工程系,彭士禄随之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继续学业。1951 年,因成绩优异,彭士禄获得了留学苏联的宝贵机会。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以全优的成绩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毕业,获得了 “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 的证书。当时,陈赓将军访苏,要挑选少数学生攻读核动力专业,彭士禄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对国家建设的热忱,被选中前往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核动力专业 2 年。这段留学经历,为他日后在核动力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 年底,中国组建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开始核动力装置预研,学成归国的彭士禄被安排在北京的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自此,他正式投身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1965 年 3 月,为了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当时,国内在核动力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彭士禄毫不退缩。1967 年,他开始组织建造 1:1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并全程跟踪模式堆的安全运行,仔细分析异常现象,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并排除故障。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彭士禄和他的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973 年,彭士禄开始指导和协调解决核潜艇研制、生产中的众多重大技术问题,包括后续艇的研制、生产,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20 世纪 80 年代初,彭士禄从军工领域转入民用核电领域。1983 年 2 月,他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任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还兼任国防科工委核潜艇技术顾问。在担任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期间,他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要素,并撰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计算了核电站的主参数及经济指标,为大亚湾核电站的顺利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提出的时间价值观念等理念,对核电站建设的科学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6 年 4 月,核电工作归核工业部管理之后,彭士禄调到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兼科技委第二主任、核电秦山二期联营公司董事长,并负责秦山二期的筹建。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的建设中,他提出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自主设计、建造两台 60 万千瓦机组的方案,并亲自计算主参数、进度与投资,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他的这些理念和实践,为中国核电事业的自主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彭士禄在工作中严谨求实、胆大心细,对待科研问题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乐观豁达、充满幽默感的人。在同事眼中,他寡言少语,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家人眼中,家中总是回荡着他爽朗的笑声。他曾给家里人做过排序,把妻子排在第一位,足见他对家人的深情。对于子女的学业,他没有过多严苛要求,只教导他们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彭士禄一生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他不知道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还主动把大房子让给别人,自己住小一点的房子,内心总是很知足。
彭士禄的身体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中逐渐受损。1943 年,他患上了肺结核,常咳嗽吐血,后经组织调离医院才得以调养。1971 年,49 岁的他在一次核潜艇调试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然而,手术后不久,他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即便到了晚年,多半时间在医院度过,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与家人、护工开玩笑,给大家带来欢乐。对于身后事,他早有坦然的打算,嘱托不要有医学上的临终抢救,后事要简办,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还希望把他和妻子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
2021 年 3 月 22 日中午,这位为中国核动力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传奇人物,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岁。彭士禄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他建立的核动力装置主参数计算方法,在压水堆核电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他对秦山一期核电站堆型选择方案确定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和核电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