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民:医路深耕,仁心济世
在我国的医疗领域,有一位从辽宁大连长海县走出的杰出人物,他以非凡的医术、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深远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了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他就是韩德民院士。多年来,韩德民在耳鼻咽喉学领域辛勤耕耘,不仅在临床治疗上造诣深厚,更是在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以及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等多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岛童年,播下梦想种子
1951 年 5 月 4 日,韩德民出生于辽宁大连长海县。长海县作为一个美丽的海岛县,四周被浩瀚的大海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却也相对封闭。韩德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海岛上度过,海风、海浪以及质朴的海岛生活,塑造了他坚韧、乐观的性格。海岛的医疗条件有限,乡亲们患病时常常面临诸多不便,这一切韩德民都看在眼里,一颗想要帮助他人解除病痛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种下。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明确未来的方向,但对医学的朦胧向往,已经开始在心底生根发芽。
知青岁月,磨砺坚韧品格
17 岁时,韩德民响应号召,前往盘锦农村插队。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劳动强度极大,但韩德民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积极投入到劳动中。他在日记中写道:“别人吃不了的苦、干不了的活、坚持不下来的劳动,我都没问题。” 抡大锤时,他创造了农场的记录;担任水稻技术员和生产队长期间,他也做得有声有色。在盘锦插队的四年多时间里,韩德民还曾在死亡线上多次徘徊,一氧化碳中毒、遭遇车祸、晕倒在稻田中,种种惊险经历让他更加珍视生命。这段知青岁月,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基层百姓对健康的渴望,进一步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
结缘医学,开启逐梦征程
1973 年,命运的转折降临。中国医科大学到盘锦招生,韩德民凭借优秀的简历和考试成绩脱颖而出。接到入学通知时,他正在兴修水利的大堤上忙碌。从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巨大的转变让韩德民既兴奋又有些恍惚。进入大学后,韩德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毕业分配时,一心向往外科的他,却被分配到了战备医疗队的耳鼻咽喉科。起初,韩德民心里十分抵触,甚至天天在宿舍生闷气。但耳鼻咽喉科老主任多次亲自上门劝说,一个雨夜,老主任带着老伴包的粽子再次来到他的宿舍。看着老主任满脸雨水却充满期待的眼神,韩德民被深深打动,决心投身耳鼻咽喉科领域。从此,他白天跟着主任出门诊、做手术,晚上刻苦练习尸头解剖,医术也在这日复一日的努力中飞速提升。
深造之路,拓宽学术视野
1982 年,韩德民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之后又顺利获得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8 年,他前往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留学深造。在日本期间,韩德民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医学理念和技术,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获得了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博士学位,还凭借对医学哲学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医学哲学博士学位。1990 年,韩德民带着满满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理念回国,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开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正式开启了他在耳鼻咽喉学领域的深耕之旅。
临床创新,攻克医学难题
在临床实践中,韩德民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医术。当时,传统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存在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喝水呛水、吃饭呛饭的情况屡见不鲜。韩德民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提出了保留结构剔除病变的手术新思路。在手术过程中,他创新性地保留了患者的软腭,使得术后悬雍垂能够随着肌肉运动逐步恢复功能,不仅保证了治疗效果,还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全新术式 ——Han-UPPP 手术,一经推出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造福了无数患者。
1993 年,一位喉声带早期癌症患者找到韩德民。他想起在留学期间见过的激光手术,认为可以应用到喉癌治疗中。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准备,他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喉癌激光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患者术后恢复迅速,当天傍晚便出院回家。这一手术的成功在业内引起轰动,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此后,韩德民还创建了鼻腔扩容术,为鼻腔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他主导提出的 “腭帆间隙” 解剖概念,更是为相关手术的精准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学科建设,引领行业发展
除了在临床治疗上成绩斐然,韩德民在学科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早在多年前,他就前瞻性地提出了重点学科的大学科发展观念。在他的推动下,国内率先创建了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鼻科、喉科、头颈外科五个三级学科,并建立了临床听力学中心、鼻内镜诊疗中心、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呼吸睡眠监测中心、嗓音综合检测中心五个临床研究中心。他还与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联合组建了北京市眼耳鼻咽喉科疾病研究中心,极大地促进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使得我国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逐步与国际接轨,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担任院长,推动医院变革
2000 年,韩德民担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面对医院的发展现状,他深知改革创新的重要性。2001 年,韩德民大胆引进 MBA 参与医院管理,为医院的管理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 年,他积极推动收购老院区对面的金朗大酒店,为医院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005 年,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正式开诊,成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同仁医院不再仅仅以眼科和耳鼻咽喉科闻名,内分泌、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呼吸、足踝外科、临检中心等学科也通过引进人才等方式蓬勃发展,医院的综合实力得到极大增强。韩德民在任的 12 年里,为北京同仁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社会担当,助力医疗普及
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韩德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他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在防聋治聋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公益活动,普及防聋治聋知识,推动基层防聋治聋工作的开展。同时,他还发起并推动了面向全国的 “华佗工程”,旨在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奔赴新疆,续写医路新篇
2022 年,71 岁高龄的韩德民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邀请,举家搬到新疆,参与新疆国际医疗中心建设。他希望在这里开创一个全新的、全智能化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线上线下、院里院外一体化,让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能在网上或社区得到有效解决,真正的疑难重症再转诊到大医院。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韩德民依然满怀热情,他坚信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新疆地区整体医疗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韩德民院士凭借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在耳鼻咽喉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无数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勇攀医学高峰,为守护人类健康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