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生平事迹
早年觉醒:从滨城学子到信仰萌芽
关向应,原名关致(治)祥,满姓瓜尔佳氏,又名应禀,还曾用过李仕真、郑勤等名字,始炎、仲冰是他的笔名。1920 年,年少的关向应进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学习。彼时,大连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校园之外,同胞们遭受的压迫与剥削随处可见。在求学过程中,他开始接触新思潮,积极投身反日爱国活动,心中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种子悄然萌发。1922 年,关向应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毕业。同年秋天,他进入大连《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这里,他得以深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逐步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决心。1923 年 3 月毕业后,为了进一步深入社会、积累经验,关向应选择成为一名印刷工人,在繁重的劳动中,依然不忘思考社会变革之路。
革命征程:浴血奋战的坚定步伐
1924 年春,关向应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踏上革命道路。同年 5 月,他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在这里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和知识。同年底,为了汲取更先进的革命理念,关向应远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1925 年 1 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五卅运动爆发后,关向应毅然回国,在上海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组织工人罢工、发动群众参与反帝斗争,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1927 年 5 月,关向应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又回到上海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在不同岗位上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1928 年 6 月,关向应前往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在此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他担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肩负起领导青年革命力量的重任。1929 年起,关向应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为党和军队的发展出谋划策。
1932 年 1 月,关向应来到湘鄂西地区,担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 3 军政委,与贺龙并肩作战,共同领导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红军队伍也日益强大。
1934 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中国革命面临严峻考验。关向应和贺龙领导红 3 军离开湘鄂西根据地,一方面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革命发展空间。他们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和革命的延续奠定了基础。10 月,红 3 军和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 6 军团在黔东的木黄胜利会师。经中央军委批准,红 3 军恢复红 2 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此后,红 2、6 军团携手并肩,在黔东根据地的基础上,恢复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5 年 9 月,蒋介石调集 130 个团的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 “围剿”,形势异常严峻。11 月,为了争取主动,保存革命力量,关向应同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 2、6 军团,从桑植出发,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一路上,他们翻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1936 年 7 月,红 2、6 军团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按照中共中央指令,红 2、6 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会师后,面对张国焘的错误活动和主张,关向应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坚决抵制,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 12 月,关向应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政委,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一二 0 师师长,关向应任政委。他们携手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多次粉碎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40 年 2 月后,关向应先后担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等职务,在不同岗位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懈奋斗。
积劳成疾:革命精神永不磨灭
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严重损害了关向应的健康。早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就患上了肺病,在战争年代,病情多次复发。但他始终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1940 年秋,关向应被重病击倒,党中央和毛泽东得知后,要求他立即前往延安治疗。然而,心系革命事业的他直到 11 月才启程前往延安。1941 年初,病情稍有好转,他便不顾医生的劝阻,毅然返回前线,继续投身战斗。在军区医院疗养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仍坚持阅读电报、批复文件,还经常向贺龙提出工作建议,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
1941 年,关向应病重到延安休养。1946 年 7 月 21 日,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英雄,在延安因病不幸逝世,年仅 42 岁。
卓越贡献: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功绩
在革命生涯中,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共同指挥红二、红六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作战。在战斗中,他们巧妙部署、英勇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成功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在湘鄂川黔苏区反 “围剿” 作战中,关向应参与指挥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抗日战争时期,关向应参与指挥了齐会、陈庄等战斗。在齐会战斗中,他与贺龙精心谋划,取得了首次在平原作战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辉煌胜利。此后,他们又先后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 “围攻”,发展壮大了冀中抗日武装,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情感与传承:深厚情谊与精神延续
贺关之谊:生死与共的革命搭档
从湘鄂西苏区的历次反 “围剿” 到晋绥边区、冀中根据地的多次反 “扫荡”,关向应始终与贺龙并肩作战,共同指挥战斗。贺龙曾深情地说:“我和关向应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始终在一起出死入生”,“记不起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1939 年的河间会战、灵寿陈庄大战和来源黄土岭战斗等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和著名战斗,都凝聚着他们共同的智慧和心血。1940 年 6 月,诗人萧三随军采访共同指挥晋西北反 “扫荡” 战斗的贺龙、关向应。深夜,值日参谋向贺龙报告某部电话请示,贺龙走出房门大声呼喊:“向应,来谈谈!” 随后,他们走进电话室商量。由于听电话的人不太懂贺龙的湖南话,关向应便接过话筒仔细吩咐部队行动细节,包括如何行动、何时行动以及在什么地方应注意什么。一旁的贺龙对关向应的安排没有异议,足见二人相互信任、配合默契,他们的革命情谊深厚而坚定。
爱护战友:心系战士的革命情怀
关向应有一匹战马,但他经常将战马让给受伤或生病的战士骑。在行军途中,他总是走在队伍中间,一边走一边给战士们讲革命故事,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有一天,两个战士搀扶着一个受伤的战士,行动十分艰难。关向应看到后,立即跳下马,关切地询问受伤战士的病情,还亲自扶着病号骑上自己的马。身边的同志看到他身体瘦削,纷纷提出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却都被他坚决拒绝。同志们担心地说:“首长身体不好,步行把身体累坏了怎么办?” 关向应风趣地回答:“部队都累垮了,我还给谁当首长呢?” 随后,他问身边的一个战士:“你是怎么参军的?” 战士回答:“我是自愿参军的。” 他又问:“那么,国民党的兵呢?” 战士们回答:“都是抓去的。” 关向应笑着对大家说:“我们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官兵互相帮助,彼此团结,这是我军的性质所决定的。” 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叮嘱:“你们以后当了干部,可千万要注意爱护战士啊!” 就这样,关向应坚持步行了 3 天,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军队官兵一致、关爱战士的优良传统。
心系革命:至死不渝的坚定信仰
关向应家境贫困,自幼饱受饥寒之苦。参加革命后,长期繁重的秘密工作和异常险峻的战争生活,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在上海时患上的肺病,在战争年代多次复发,可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1940 年秋,关向应被重病击倒,党中央和毛泽东要求他速赴延安治疗,他却因为放心不下工作,直到 11 月才离开。1941 年初,病情稍有缓解,他就不顾医生劝阻,毅然返回前线。在战斗生活中,日夜操劳的他累得吐血,即便被强送军区医院疗养,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停地阅读电报、批复文件,还向贺龙提出各种工作建议,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坚定信仰。
崇高评价:历史铭记的英雄典范
1941 年秋,任弼时称赞关向应:“关向应有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1946 年 7 月,在悼念关向应的会上,任弼时代表党中央发言,高度评价关向应:“关向应对建党建军都有很大的功绩。” 同时,中共中央向各级党政军民机关、部门发出的《讣告》称关向应为 “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2009 年,关向应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 11 个部门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功绩和精神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
后世纪念: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纪念馆:传承红色记忆的殿堂
关向应纪念馆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向应街道大关屯,始建于 1964 年,历经 3 次改扩建。2007 年 8 月完成的改扩建工程,让纪念馆焕然一新。如今,纪念馆占地 60000 平方米,其中新馆占地面积 47433 平方米,主展馆建设面积 3448 平方米,布展面积 2800 平方米,生态停车场面积 5000 平方米。馆内陈列着关向应生前的珍贵遗物、照片和文献资料,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生动展现了关向应波澜壮阔的一生,成为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挽联:深情缅怀的真挚表达
1946 年 7 月 23 日,毛泽东主席为关向应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这短短十二个字,饱含着对关向应忠诚品格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赞誉。朱德的挽词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以志关向应同志千古!” 深刻地概括了关向应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品质。人民群众也以 “永记心头,永世不忘” 的挽联,表达了对关向应的深切怀念之情。1946 年 8 月 7 日,贺龙写下《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字里行间,满是对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失去挚友的悲痛之情。
关向应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