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成[公元1902年-1935年,革命烈士] 湖南长沙市浏阳市人物 王静成,原名少球,1902年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大光乡光华村一户贫苦农家。因是独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亲送他读书,希望他将来出人头地。然而,王静成读书十几年,未见有成,于是改业从商。23岁那年,他开办光华酒糖作坊,成为一位年轻的小老板。他把这作坊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希望,每天起早贪黑,核计引进原料,筹划安排人手,费心寻找销路。诸事繁多,每必亲躬,既苦且乐。空暇之余,他就忍不住狂想,也许光华有一天会成为全浏阳县最大的酒糖作坊。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兴起,大光区农会负责人王俊民鼓励他参加革命。可是正在经商路上干得劲头十足的王静成,心无他物,没有人能左右他的视线,转变他的志趣。因为他认定只有发财,才能摆脱过去受苦受压迫的厄运。 王静成:从实业者到苏区守护者的涅槃之路 王静成(牺牲时34岁),湖南浏阳大光区人,大革命失败后从遭迫害的手工业者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以智慧与勇气在白色恐怖中守护苏区,用生命诠释了“杀尽不平方太平”的铁血誓言。 **命运转折:从作坊主到革命者的觉醒** 大革命失败后,王静成因与革命者王俊成等人有往来,被诬为“共匪同党”,遭捆绑毒打,苦心经营的酒糖作坊被查抄殆尽。残酷现实让他醒悟:唯有彻底推翻压迫剥削的恶势力,劳苦大众才能翻身。1927年冬,他主动找到王俊成,以“要杀尽不平方太平”的誓言表明革命决心,经王俊民、王明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救国救民的新征程。 **苏区建设:从组织发展到政策创新** 革命力量的播种者:在浏阳第一区(大光区)负责赤卫队与少先队建设,于富岭一带发展20余名党员、40余名团员,建立3个党支部与5个团支部,其中30余人 later 成为红五军、红八军骨干。1929年任区委委员,组建60余人的赤卫队,率队参与攻打浏阳县城的战斗。 俘虏政策的实践者:1930年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区委书记,妥善处理红五军移交的25名本地籍俘虏——以酒菜款待、发放20块大洋安家费,感动俘虏后有人主动为红军送枪,其做法获彭德怀表扬,成为红军政治工作的典范。 **游击岁月:血与火中的坚守与智慧** 红军主力长征后,大光苏区遭国民党血腥镇压,王静成家毁子俘,仍在仁和洞、平浏交界山区坚持游击斗争,肩负筹粮筹款重任: 虎口夺粮的勇者:在东冲劣绅王功初家运粮时,遭其开枪射穿耳朵,仍强忍剧痛控制王功初,逼其向碉堡守军谎称“手枪走火”,掩护队员完成运粮任务。 智斗乡绅的谋略家:惩办大地主林满时,先以“限期交银元”虚张声势,待国民党军撤离后,埋伏山道击毙林满并张贴布告,自此白区土豪对革命政权的征粮令再不敢违抗。 **英勇就义:白区斗争的最后绝唱** 1935年,王静成任平浏长县游击大队政委,为解决部队物资困境,深入大光观音湾筹款。因叛徒萧炳告密,深夜遭保长王龙见偷袭,中弹牺牲,年仅34岁。其警卫员王兴携带筹集的80块银元成功突围,而他却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精神 legacy:平凡身躯中的革命光芒** 从惨遭迫害的作坊主到苏区领袖,王静成的蜕变见证了旧中国底层民众的觉醒之路。他以“杀尽不平”的信念投身革命,用灵活的斗争策略(如优待俘虏、智斗乡绅)瓦解敌人,更以“舍家纾难”的担当守护苏区命脉。正如他在血与火中践行的那样:革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智慧与韧性。他的一生,是千万工农群众从“被压迫者”到“革命者”的缩影,其忠诚与智勇,永远镌刻在湘鄂赣苏区的革命丰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