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馥(1913年2月20日—1966年9月3日),女,1913年出生于上海。她是现代中国文学家傅雷之妻。杨绛称其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
朱梅馥,1913年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她并非传统意义上以投身武装革命或直接参与政治斗争而闻名的“革命烈士”,而是一位温婉坚韧、贤良淑德,在家庭与社会中以独特方式展现高尚品格的杰出女性 。她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翻译家傅雷的妻子,在动荡的岁月里,以自己的爱与力量,守护着家庭,为子女的成长和丈夫的事业默默奉献,最终以令人动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事迹和精神,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熠熠生辉 。
朱梅馥出身于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自幼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她性格温柔善良,端庄大方,知书达理。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朱梅馥虽未接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却凭借家庭的熏陶,具备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她擅长女红,精通烹饪,在操持家务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1932年,经人介绍,朱梅馥与傅雷相识并结婚 。婚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成为了傅雷坚实的后盾 。傅雷性格较为急躁,且专注于翻译和学术研究,在生活琐事上常常需要朱梅馥的悉心照料 。朱梅馥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包容心,应对丈夫偶尔的脾气,将家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让傅雷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
在子女教育方面,朱梅馥同样付出了诸多心血 。她与傅雷育有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 。朱梅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家中事务繁忙,但她始终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她协助傅雷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从生活习惯到文化知识,从品德修养到艺术熏陶,无不精心培养 。在傅聪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朱梅馥不仅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要在傅雷严格的教学方式下,给予傅聪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 。她见证着傅聪在音乐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为他的每一次进步而欣喜,也为他遇到的挫折而担忧 。对于傅敏,朱梅馥同样关爱有加,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学识,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家庭中,朱梅馥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除了照顾家庭,朱梅馥在傅雷的翻译工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傅雷翻译的作品多为外国文学经典,翻译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反复斟酌 。朱梅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翻译,但她会帮忙整理资料,为傅雷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 。有时,傅雷在翻译中遇到一些难以抉择的词汇或语句,也会与朱梅馥探讨,她的见解和建议常常能给傅雷带来启发 。可以说,傅雷能够在翻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离不开朱梅馥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
然而,命运对朱梅馥一家并不眷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傅雷夫妇遭到了残酷的迫害 。傅雷被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家中多次被抄,傅雷也受到了批斗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朱梅馥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坚定地站在傅雷身边,与他共同面对困境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朱梅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安慰着傅雷,鼓励他要坚持下去 。尽管生活陷入了绝境,但朱梅馥依然关心着子女的安危 。她时刻牵挂着远在海外的傅聪,担心他因为国内的情况而受到影响 。对于留在国内的傅敏,她则叮嘱他要谨言慎行,保护好自己 。在困境中,朱梅馥还不忘关心身边的亲友,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
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不堪忍受凌辱,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梅馥在自杀前,将家中的事务一一安排妥当,她给保姆留下了生活费,将存单和一些重要物品整理好,还在遗书中表达了对子女的思念和对亲友的歉意 。她与傅雷的离世,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剧,他们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尊严 。朱梅馥的一生,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经历,但她在家庭中的奉献、在困境中的坚守,以及对亲人的深厚情感,都展现出了她高尚的人格魅力 。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坚韧,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 。她与傅雷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对子女的慈爱与教导,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了人们心中温暖而又悲壮的记忆 。她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坚守美好的品德,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和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