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建勋

原中共中央委员
刘建勋
刘建勋:心系河南的实干家
刘建勋,一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在主政河南期间,他的诸多举措深刻地影响了河南的发展进程。
早年投身革命,奠定坚定信念
1913 年 10 月,刘建勋出生于河北沧县。年少时,他便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在 14 岁考入沧州直隶第二中学之前,曾读过私塾,为其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1931 年,这是对刘建勋人生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他被进步人士潘漠华发展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因参与革命活动,他被学校开除,随后前往北京,并改名为刘建勋,继续追寻革命理想。
1932 年起,刘建勋在天津、泊头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环境下,他凭借着机智勇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传递情报、组织活动,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建勋前往山西太原,进入国民军军官教导团,进一步学习军事知识,为投身抗日战场做准备。1938 年,他来到太行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开启了他在抗日斗争中的重要历程。他先后担任中共榆社县委书记、中共武乡县委书记,在地方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党组织,为壮大抗日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他又担任中共太行第三地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地委副书记,太行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党校校长、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在组织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历经革命考验,积累丰富经验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建勋担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负责领导地方的军事和政治工作,保卫革命成果,稳定地方局势。1946 年,他调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在干部管理和调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组织选拔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1947 年,刘建勋随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担任江汉区党委书记兼江汉军区政治委员。在新的区域,他面临着开辟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等诸多艰巨任务。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组织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建勋的工作经历更加丰富多样。他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在湖北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之后,他又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兼农村工作部部长,在中南局层面为地方的行政管理和农村工作出谋划策。1954 年,他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在中央层面参与政策制定和工作指导,积累了丰富的中央工作经验,为日后承担更重要的领导职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政广西,展现领导才能
1957 年,刘建勋迎来了新的工作挑战,他被任命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兼广西军区政委。在广西任职期间,他深入调研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民生情况,积极推动广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他重视农业发展,根据广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组织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保障了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工业方面,他积极推动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广西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他注重民族团结工作,加强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维护了广西地区的社会稳定。
奔赴河南,力挽狂澜解危机
1961 年,河南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社会问题,刘建勋临危受命,调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河南省军区第一政委。当时河南正处于严重的粮食短缺时期,百姓生活困苦。刘建勋到任后,迅速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面对救济粮款层层截留的现象,他采取果断而强硬的措施,严厉打击截留行为,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中央下拨的救济物资能够准确无误地发放到每一位饥民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为民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
在救灾过程中,刘建勋深入基层,实地考察河南的地域特点和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救灾与发展之路。他根据河南的实际情况,推广 “红薯 + 玉米” 的间作种植模式。这种科学的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对缓解粮食短缺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河南粮食产量稳定在 200 亿斤以上,为解决河南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河南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状况,刘建勋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生产和防洪减灾的重要性。他组织了 20 万民工整修宿鸭湖水库。在施工过程中,他亲自到现场指挥,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1975 年,河南遭遇特大洪水,宿鸭湖水库在这场洪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抵御了洪水的冲击,极大地减轻了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保护了大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殊时期的坚守与担当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刘建勋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巨大的压力。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担当。他提出 “抓革命、促生产” 的平衡策略,在当时的形势下,既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避免工业体系受到过度冲击,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又巧妙地化解了武斗危机,为河南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为了保护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刘建勋创造性地提出 “三不政策”,即不揪斗、不游街、不抄家。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让大批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免受不必要的迫害,为河南保留了宝贵的人才资源。这些人才在后来河南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河南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刘建勋还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坚决执行周恩来总理 “要为围棋保留种子” 的指示。在 “文革” 期间,围棋队被撤销,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等棋手写信求助,刘建勋积极回应,建议棋手们前往河南。他批准给省围棋队 20 个运动员编制,并配有领队和教练员,接纳了罗建文等四人到河南,为中国围棋保存了火种,也为河南围棋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后来,这些棋手在河南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棋手,为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聂卫平九段曾感慨:刘建勋书记对中国围棋的贡献太大了!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他起到了无人替代的作用。1985 年 11 月,中国棋手在首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获胜,庆功宴上,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叶飞也感慨:“刘建勋对中国围棋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鞠躬尽瘁,英名永载史册
1983 年 4 月 23 日,刘建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70 岁。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从早年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尤其是在主政广西和河南期间,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地方的发展和稳定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河南工作的 18 年里,无论是解决粮食危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创新,还是应对特殊时期的复杂局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为民情怀。他的治理理念和实践,对后来的河南主政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河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英名将永远被铭记在河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 。

上一篇:宋德福下一篇:霍维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浙江省委原书记
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中共中央委员
革命烈士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物理学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委书记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贵州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原中共中央委员
原甘肃省委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鉴定家
社会活动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澳大利亚政治人物
作家,文学评论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顾问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