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公元1859年-1919年,中华民国大总统,直系军阀首领]+像 河北沧州市河间人物 冯国璋(1859 年 1 月 7 日 - 1919 年 12 月 28 日),字华符,亦作华甫,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军事人物 。他是 “北洋三杰” 之一,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还曾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理大总统 ,在晚清和民国初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 1859 年 1 月 7 日,冯国璋出生于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 。冯氏家族在当地曾有过辉煌,其祖父冯丕振是晚清太学生,家族一度兴盛 。然而,到了冯国璋父亲冯春棠这一代,家道中落 。冯春棠本勤奋好学,却因岁考试卷被污损,引发斗殴而被除名,从此荒废学业,不务正业,致使家业败光 。冯国璋的母亲孙氏勤俭持家,依靠女工维持生计 。冯春棠与孙氏育有四子,冯国璋是幼子 。 冯国璋七岁开始进入私塾读书,起初学习《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之后以 “四书” 为主 。他学习刻苦,知书达礼,深受家人期待 。12 岁时,冯国璋前往毛公书院求学 。书院的教学内容丰富,除了经书,还涉及《史记》以及射、御、数等方面 。在这里,冯国璋展现出对史书和算学的浓厚兴趣 ,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算学基础 。在毛公书院的四年里,冯国璋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备受师长好评 。 1875 年,冯国璋在毛公书院毕业后,参加了河间岁试 。但由于他不擅长八股文,最终名落孙山 。同年,他与毛公书院教授经史的吴震先生的妹妹吴凤结婚 。婚后,冯国璋学习更加努力,依旧偏爱史学与算学 。然而,1878 年,21 岁的冯国璋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落榜 。渴望进入高级学府深造的他,在堂叔的资助下前往保定莲池书院求学 。但因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学费,不久后便辍学回家 。 1884 年,经叔父介绍,冯国璋前往天津大沽口的淮军当兵 。次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并到淮军军营挑选官兵入学 。冯国璋因知书达礼,受到统领刘祺的器重并被推荐进入北洋武备学堂 。9 月,他成为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学员 。在学堂里,冯国璋结识了同期生段祺瑞、王士珍、王占元等人 。他学习成绩优秀,深受中外教员的称赞,与炮兵科学员段祺瑞并称为 “武备双秀” 。 在武备学堂期间,冯国璋虽身处军校,却未完全放弃科举考试,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备考 。1888 年 2 月,冯国璋趁着年假返回河间县参加岁试,取得了榜首的好成绩 。但年底参加顺天府乡试时,再次落榜 。此后,他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 。1889 年夏天,冯国璋参加武备学堂毕业考试,因成绩突出,文史与算术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 。 1893 年夏,冯国璋转任淮军聂士成帐内幕僚 。随后,他跟随聂士成前往东三省边境地区考察 。由于他精通测绘,受到聂士成的重用,还为聂士成编撰的《东游纪程》进行注说 。返回军营后,他被委以筹备军械与粮饷的重任 。1894 年,聂士成率部抵达朝鲜牙山,冯国璋负责押送粮草 。7 月 25 日,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聂士成部孤立无援,冯国璋建议其与清军叶志超合兵,但叶志超弃城而逃,聂士成只能退守平壤 。平壤保卫战失败后,聂士成部退守至摩天岭,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日军,夺取连山关和分水岭 。李鸿章为保存淮军,将聂士成调回直隶,驻守芦台 。在战争中,冯国璋圆满完成后勤任务,还亲身参与多次战斗并出谋划策 。战后,他获得后补知县、加五品顶戴的虚衔 。 甲午战败后,冯国璋向聂士成提出编练新军的建议,但未获认可 。后来,他作为军事随员跟随老师裕庚出使日本 。在日本期间,他走访军校与部队,还与日军要员建立了私交 。1896 年,冯国璋回国,担任聂士成武毅军军械委员 。他将在日本搜集整理的资料编成兵书,呈送给聂士成,却未受到重视 。随后,他把兵书呈送给正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袁世凯,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 。不久后,他被袁世凯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很快又提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 。此后,冯国璋与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作编撰《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该书成为随营学堂的标准教科书 。 1899 年,清政府将新建陆军改称为武卫右军 。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后,冯国璋跟随武卫右军前往山东 。他根据袁世凯的命令,将山东旧军一万余人改编成武卫右军先锋队 。因参与进攻义和团有功,1901 年,冯国璋被表奏为补用知府 。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为编练北洋常备军,在保定设置军政司,下辖教练、参谋与兵备三处,冯国璋、段祺瑞和刘永庆分别担任总办 。由于冯国璋精通军事理论且有丰富的军事教学经验,他负责筹办将弁学堂、武备师范学堂、参谋学堂和测绘学堂 。1903 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举荐冯国璋出任练兵处军学司,常驻保定督办北洋各武备学堂,兼任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师范学堂督办 。冯国璋精心操办,为北洋六镇及北方各省新军输送了大量人才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将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并称为 “北洋三杰” 。 1906 年,冯国璋被任命为署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 。在任职期间,他与满洲亲贵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1907 年,他改任陆军部军谘出正使 。1908 年,冯国璋晋升为清西陵梁各庄值班大臣 。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去世后,溥仪继位,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 。为削弱北洋集团势力,载沣以袁世凯患 “足疾” 为由,命其回家养病 ,同时对冯国璋进行拉拢 。但冯国璋以坠马受伤及原配妻子吴氏病逝为由,多次请辞,均未获允许 。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 。清政府任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前往武汉,冯国璋被委任统帅第二军增援湖北 。南下前,冯国璋曾前往河南向袁世凯求策,随后遵照袁世凯的指示缓慢进军 。10 月下旬,同盟会领导人黄兴等人赶赴武汉,湖南、陕西相继宣告独立,清政府岌岌可危 。此时,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军队,同时任命冯国璋接任第一军军统 。袁世凯赶赴湖北前线后,命令冯国璋率部攻打汉口 。29 日晚,冯国璋命令部将攻打刘家庙的革命军 。由于革命军前敌指挥张景良投降清朝,并放火烧掉革命军的军火库,冯国璋部攻占刘家庙等阵地,并火烧汉口 。11 月 27 日,冯国璋智取汉阳 。之后,袁世凯令其暂缓进军,只准隔江炮轰武昌 。清政府封其为 “二等男爵” 。后来,袁世凯与革命军接触,打算 “南北议和” 。因冯国璋主张进军,袁世凯将其调离武昌,改任察哈尔都统 。军谘府大臣载涛辞去禁卫军的职务后,袁世凯又将冯国璋改任为第二军军统,并委任为禁卫军总统官 。 1912 年 2 月,清室同意袁世凯与南京商谈退位条件 。禁卫军得知消息后准备 “暴动”,冯国璋深入军营,凭借在军中的威望,劝导欲闹事者 。他集合全体禁卫军官兵,提前透露清帝退位的条件,承诺优待禁卫军,保证其俸禄不变 。同时,临时公推两人作为其随身副官,作为监督,最终彻底平息了这场风波 。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国璋继续统领禁卫军,兼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 。9 月,他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 。 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杀,导致南北双方矛盾冲突升级 。6 月 9 日至 30 日,袁世凯先后免去李烈钧、胡汉民及柏文蔚的都督职务 。孙中山决定武力讨袁,“二次革命” 爆发,南方的安徽、广东、上海、福建、重庆等地纷纷宣布独立 。7 月 23 日,袁世凯任命冯国璋为江淮军宣抚使兼第二军军长,负责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 。冯国璋将北洋军主力集中于徐州一带,修整铁路后,率军沿津浦线南下临淮,并派遣部将沿水路攻占镇江 。他率军先后攻占宿县、蚌埠、滁县等地 。8 月 11 日,冯国璋率部抵达浦口,次日张勋也率部抵达南京的龙潭附近 。后来,冯国璋的女婿、第 8 师师长陈之骥渡江归顺 。冯国璋得知南京城内群龙无首,便于 8 月 25 日率部渡江攻打下关,并于 9 月 2 日与张勋等人汇合,攻占南京 。9 月 10 日,他返回北京 。 10 月 19 日,冯国璋以宣抚使名义南下视察江苏各地军情 。抵达南京后,移驻浦口,并设立江淮宣抚使行辕,负责分配军队驻防以及裁撤无用军队 。12 月 16 日,由于江苏都督张勋部下误伤日本人,引发国际纠纷,袁世凯任命冯国璋接替张勋出任江苏都督 。次年六月,裁撤江苏都督,授予冯国璋为宣武上将军,继续署理江苏军务 。1913 年到 1915 年期间,冯国璋多次通电支持袁世凯解散国会,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攻击责任内阁制度,主张实行总统制 。 1915 年,袁世凯称帝,冯国璋被封为宣武上将军、参谋总长,但他并未赴任 。袁世凯复辟时,试图拉拢冯国璋,冯国璋不为所动,并以 “五将军密电” 通电全国,力劝袁世凯取消帝制 。袁世凯病逝后,冯国璋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并被国会补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 。1917 年,“府院之争” 引发张勋入京复辟帝制,冯国璋通电谴责,并于 7 月 6 日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布置攻打张勋的军事行动 。复辟平息后,黎元洪辞去总统之职,冯国璋进京就任代理大总统 。然而,因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引发 “护法运动” 。冯国璋提出 “和平统一”,并消极对抗护法军 。 1918 年,皖系组成 “安福国会”,操控选举,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到期为由,最终徐世昌取代冯国璋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辞去代理大总统后,冯国璋返回河间居住,后又再次返回北京 。1919 年 12 月 28 日,冯国璋病逝于北京帽儿胡同,终年 61 岁 。 冯国璋的一生,从晚清的寒门学子到北洋军阀的重要人物,再到民国时期的副总统、代理大总统,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巨大变革 。他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复杂的经历和表现 ,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立真认为,冯国璋为北洋军阀中比较稳健的中坚人物,其在推进军事现代化、推动 “和平统一” 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北洋军阀的一员,也存在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复杂政治局势下的一个生动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