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新[公元1859年-1928年]+像 云南红河蒙自市人物 杨增新,字鼎臣。云南蒙自人。祖籍江苏上元。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新疆军阀。 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杨增新中举,次年中进士,署甘肃中卫知县、河州知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调任新疆陆军学堂总办,后任阿克苏任道台。宣统三年(1911年),升任镇迪道兼提法使。民国元年(1912年)3月,任新疆都督。民国五年(1916年),杨增新颁布《训令各县开垦荒地安插游民文》。民国十七年(1928年),杨增新通电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并就任新疆省主席。同年7月,杨增新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庆贺宴上,被军务厅长樊耀南刺杀。 杨增新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时期,在光绪年间判断过不少疑难案件,政绩显著。在河州知州任中,力主招抚,鼓励垦殖,减免丁粮,开办书院,注重教育。杨增新任新疆都督后,与革命党人和谈,提出“不分畛域,引用伊犁人才”。在中原军阀混战期间,采取强硬措施,一不参加军阀混战,二不参与内地政事。在省城设理财所,各县设主计员。在莎车、阿克苏等地开渠引水。派人上外地学习工艺,开办工厂,发展民族工业。杨增新著有《补过斋文牍》《补过斋日记》《读易学记》。 杨增新:从蒙自书生到“新疆王”的传奇人生 一、滇南寒门出才俊:蒙自岁月的沉淀(1859—1889) 杨增新,字鼎臣,号荩臣,1859年出生于云南红河蒙自市莫别村(今属文澜街道)的一个耕读家庭。其祖上本为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清康熙年间迁居蒙自,至杨增新父辈时,家境已趋贫寒,以农耕兼营小商业维持生计。父亲杨际昌虽为秀才,却一生未入仕途,寄望子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少年杨增新聪慧好学,5岁入私塾,12岁能诵《四书》《五经》,16岁赴蒙自县城应童子试,以文才出众闻名乡里。彼时蒙自作为滇南重镇,因中法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但杨增新并未受商业浪潮冲击,仍潜心经史子集。1883年,24岁的他考中举人,成为蒙自县为数不多的科举精英。 1885年,杨增新赴京参加会试落第,返乡后在蒙自、建水等地设馆授徒,期间深入研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及西北舆地之学。他目睹清末吏治腐败、边疆危机,逐渐萌生“经世致用”之志。1889年,他再次北上应试,终以三甲第122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由此告别滇南故土,踏上宦海征程。 二、宦海浮沉西北路:从知县到封疆大吏(1890—1911) 1. 甘肃仕途:务实治政的初步试炼 1890年,杨增新庶吉士散馆,被派往甘肃任知县,开启了长达20余年的西北宦游生涯。首任中卫县知县时,他目睹黄河水患频发,组织民众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并推行“以工代赈”,缓解灾民疾苦,因治绩显著调任河州(今临夏)知州。 河州为多民族杂居之地,民族矛盾尖锐。杨增新采取“恩威并施”之策:一方面整顿吏治,严惩欺压百姓的土司与劣绅;另一方面尊重民族习俗,调解回汉纠纷,曾亲赴清真寺与阿訇议事,稳定了地方秩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至西安,杨增新因筹备粮饷有功,被擢升为甘肃武备学堂总办,后又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在甘肃期间,他深研西北军事与民族问题,提出“治边以安民为先,安民以兴业为本”的主张,主持修建兰州至西宁的官道,鼓励垦荒屯田,引种西北未见的农作物,为日后主政新疆积累了实践经验。 2. 新疆初涉:边疆危机中的临危受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疆局势动荡。时任新疆巡抚袁大化因镇压革命不力被免职,经甘肃总督长庚举荐,杨增新于1912年1月被任命为新疆提法使,旋即署理新疆布政使。此时的新疆面临三重危机:迪化(今乌鲁木齐)革命党人起义建立“新疆临时革命政府”,伊犁起义军与清军对峙,沙俄趁机策动外蒙古独立,并觊觎新疆阿尔泰地区。 杨增新抵达迪化后,采取“缓进急战”策略:一方面以“维护秩序”为名,收编哥老会武装,瓦解革命力量;另一方面与伊犁革命党谈判,以“承认共和”为条件,换取南北疆统一。1912年5月,袁世凯任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兼布政使,自此,他开始了对新疆长达17年的统治。 三、铁腕治疆十七载:乱世中的“边疆守护者”(1912—1928) 1. 稳定政局:内抚外拒的政治手腕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派系林立:除革命党残余势力外,还有沙俄支持的蒙古王公、英国渗透的南疆封建主,以及盘踞北疆的哥老会武装。他采取“分化瓦解”策略: 军事上:解散大部分清军,编练亲信“回队”(以回族、维吾尔族士兵为主),驻扎要隘,形成以迪化为中心的军事控制网络; 民族政策上:推行“羁縻之道”,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禁止官员干预宗教事务,同时限制阿訇参与政治,避免民族矛盾激化; 外交上:对沙俄采取“柔性抵抗”。1912年沙俄策动科布多(今属蒙古国)蒙古王公进攻阿尔泰,杨增新派军坚守,同时通过外交谈判迫使沙俄承认阿尔泰归属新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他严禁白俄残兵进入新疆,又收留数万难民,以“人道主义”名义防止苏俄势力渗透。 2. 经济与文化:务实治国的实践 在经济上,杨增新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发展农业:鼓励开荒,减免赋税,引入内地农耕技术,在吐鲁番、哈密等地修建水渠,使新疆粮食产量在1920年代达到历史新高; 节制商业:限制外国商人特权,抵制沙俄在新疆的经济侵略,同时扶持本地民族商业,发行新疆纸币“天罡”,稳定金融秩序; 轻徭薄赋:反对苛捐杂税,曾下令废除清末以来的“人头税”,减轻百姓负担。 在文化教育上,他主张“保守旧俗,防止新思想”,虽创办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蒙哈简易师范等新式学堂,却严禁学生接触“革命思想”,更反对妇女上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矛盾性反映了他作为传统士大夫既想推动有限革新,又恐惧社会变革的心态。 3. 矛盾与争议:铁腕下的隐患 杨增新的统治以“独裁”与“保守”著称,他严禁任何形式的集会、结社,实行新闻管制,甚至将进步书籍列为“禁书”。1916年,他以“通敌”罪名处决曾参与伊犁起义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暴露了其镇压异己的强硬手段。此外,他对新疆少数民族上层采取“以夷制夷”策略,扶持哈密王、和阗(今和田)阿奇木伯克等封建势力,导致基层民众负担沉重,1915年哈密维吾尔族农民曾发动反苛捐起义,虽被镇压,却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隐患。 四、人生终章:遇刺身亡与历史评说(1928—1928) 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杨增新见大势所趋,于7月1日宣布新疆“易帜”,接受南京政府任命,担任新疆省主席兼总司令。7月7日,他出席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典礼时,被政务厅长樊耀南(一说受南京政府密令,另一说因权力斗争)设伏刺杀,终年69岁。其灵柩经苏联、东北运回蒙自安葬,葬于蒙自城东鸣鹫镇杨柳河村后山。 杨增新的一生充满争议: 正面评价: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他凭借政治手腕维系了新疆的领土完整,抵制了沙俄与英国的侵略,被称为“近代中国维护边疆统一的有功之臣”。民国史学家顾颉刚曾评价:“杨增新在新疆十七年,虽无建设可言,然竟能使新疆保持安定,不为外人所乘,亦其能力有过人者。” 负面争议:其统治手段专制保守,阻碍了新疆的社会进步,对新文化、新思想的压制导致新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拉大。此外,他依赖封建势力治理边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与阶级矛盾,为后来新疆的动荡埋下伏笔。 五、乡梓情怀:蒙自故土的印记 尽管长期主政西北,杨增新始终心系家乡蒙自。他在蒙自城内修建“杨公馆”,宅邸仿西北四合院风格,又融入滇南民居特色,现列为蒙自市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蒙自发生瘟疫,他捐银万两设立“时疫医院”,引进西药防治,挽救了众多乡邻生命。此外,他还出资修缮蒙自文庙、南湖书院,资助家乡学子赴京求学,至今蒙自民间仍流传着“杨大人修桥铺路”的传说。 从蒙自走出的杨增新,以书生之身经略边疆,在近代中国西北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治疆之道既是传统士大夫“安边”思想的实践,也是乱世中维系边疆稳定的无奈选择,其功过是非,仍待后世从历史语境中细细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