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洲[公元1903年-2000年] 云南红河石屏县人物 杨春洲,石屏县宝秀镇人,教育家、摄影家、政治家,大学文化。 杨春洲(1903年-2000年),男,汉族,云南石坪(今石屏)宝秀镇人。他是民革成员、教授,在教育、政治等领域有着丰富经历和突出贡献,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家乡文化建设的摄影家。以下是其详细生平: 求学之路 1917年,杨春洲前往昆明,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开启了他接受新式教育的历程。1921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又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高等学府中进一步深造,汲取知识养分,拓宽学术视野。在北京求学期间,杨春洲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还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一八”运动,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进步思想。 早期工作经历 1926年10月,杨春洲投身革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6军政治部少校科长。然而,1927年4月,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他选择回北京复学,继续专注于学业。1929年,从北师大毕业后,杨春洲先后在北京市立一中及北京师范等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将自己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1935年底,杨春洲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大研究生部,深入学习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育理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忧,他毅然回国,担任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教导主任,致力于教育救国,为沦陷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精神支持。 “八一三”抗战开始后,上海局势愈发严峻,杨春洲回到家乡云南,出任云大附中校长。在任期间,他秉持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综合素质,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尽力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为云南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投身高校教育与学术研究 1947年9月,杨春洲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担任云南大学理学院教授,走上了高校讲台,专注于学术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他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深受学生爱戴和同行尊敬,为云南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1948年10月,杨春洲应邀赴香港,协助中国共产党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工作。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了一大批民主人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1949年9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离开香港前往北京,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筹备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杨春洲担任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副司长,参与国家中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规划工作,为新中国中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出谋划策。1950年3月,他调往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毕业后,他回到云南,担任云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致力于推动云南师范教育的发展,为云南培养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贡献力量。 然而,1957年,杨春洲被划为“右派”,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术的追求,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担任化学系教授、顾问等职,继续为学生授课,指导学术研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1980年,他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此时虽已年近八旬,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和社会事业中。 政治生涯与社会贡献 从1955年起,杨春洲开始在政协和民革等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工作。他先后任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民革组织中,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民革中央第二、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他还担任民革云南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民革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为推动民革云南省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团结广大民革党员发挥了积极作用。 摄影成就与家乡情怀 除了在教育和政治领域的贡献外,杨春洲还是一位知名的摄影家。民国时期,他多次携带相机回到故乡石屏,利用探亲访友的机会,走遍石屏的村村落落。他凭借敏锐的视觉和对家乡的热爱,拍摄了诸多图片文献资料,为名邦石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研究石屏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2000年4月23日,杨春洲逝世,享年97岁。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数十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政治舞台上,积极参政议政,为地方发展和民主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还用镜头记录家乡变迁,展现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