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廷栋[公元1877年-1968年] 云南红河建水县人物 邱廷栋,字梦松,清廪生,建水城区人。民国初年入云南省优秀师范学堂就读。民国七年任建水县劝学所(教育局前身)所长,民国十三年任云南省议会常会委员。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任建水县立中学校长、县教育会常务干事,并任县教育局长至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二十八年任建水民众教育馆馆长,同年八月受县人委托开办仲铭图书馆并任馆长。民国三十六年任县修志局主任,编修《民国建水县志稿》十一册。擅书法,早年精于小楷,凡所书各体,以能出自胸意,入古为新,可为一代书法名家,远近闻名,滇南一带求文索书者长年不绝。今建水青云水库大坝上的“青云水库”四个大字乃是他晚年所书,刻成石碑,现仍然屹立在水库大坝上。终年九十二岁。 邱廷栋(1877—1968),字梦松,是云南红河建水县城区人。他作为清廪生,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变革中,凭借自身才学与不懈努力,于教育、文化等领域积极作为,成就斐然,同时以一手精湛书法闻名滇南,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邱廷栋生于清末,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凭借自身聪慧与勤奋,成为清廪生,在当地文人中崭露头角。清王朝覆灭后,面对新时代的变革,邱廷栋积极追求新知识,于民国初年进入云南省优秀师范学堂就读。在此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现代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为其日后投身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生涯 劝学所所长:民国七年(1918年),邱廷栋出任建水县劝学所所长,彼时劝学所是教育局前身,负责全县教育事务。他上任后,致力于推广新式教育,积极宣传教育救国理念,鼓励民众送子女入学,努力提升建水县的教育普及率。他深入乡村,劝说乡绅捐资办学,推动了一批乡村小学的建立,为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省议会常会委员:民国十三年(1924年),邱廷栋凭借其在教育领域的声誉与影响力,当选为云南省议会常会委员。在省议会中,他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声,提出多项关于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待遇、规范学校管理等议案,为推动全省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中学校长与教育局长: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1930 - 1932年),邱廷栋担任建水县立中学校长,同时兼任县教育会常务干事。他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方聘请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任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传授知识,还强调道德修养与爱国情怀教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起,他又兼任建水县教育局长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任期间,他统筹规划全县教育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与督导,使建水县教育秩序更加规范,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民众教育馆馆长与图书馆馆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邱廷栋出任建水民众教育馆馆长。他以民众教育馆为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如举办科普讲座、组织文艺演出、开办成人识字班等,致力于提高民众文化素养与思想觉悟。同年八月,他受县人委托开办仲铭图书馆,并担任馆长。他四处搜集图书资料,丰富馆藏,为建水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与学习场所,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修志贡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邱廷栋担任建水县修志局主任,主持编修《民国建水县志稿》。他深知地方志对于记录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广泛征集资料,深入走访民间,查阅大量古籍文献,历经数年努力,最终编成《民国建水县志稿》十一册。这部志稿详细记载了建水县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内容,为后人了解建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书法成就 邱廷栋擅书法,是滇南一带闻名的书法名家。他早年精于小楷,所书小楷字体工整秀丽、笔力遒劲。随着书法技艺日益精湛,他对各体书法均有涉猎,且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作品以能出自胸意、入古为新著称,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蕴含创新之意。滇南一带求文索书者长年不绝,其书法作品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与珍视。今建水青云水库大坝上的“青云水库”四个大字,便是他晚年所书,刻成石碑后,至今仍屹立在水库大坝上,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 晚年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虽已步入晚年,但邱廷栋依然关心国家建设与地方发展。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新中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深感欣慰。尽管年事已高,他仍不遗余力地发挥余热,时常为年轻一代讲述建水的历史文化与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力量。1968年,邱廷栋在建水病逝,终年92岁。 邱廷栋一生横跨清末、民国与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与文化事业的热爱,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在教育领域的长期坚守,为建水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主持编修的县志,为传承建水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财富;而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为滇南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他是建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事迹与精神至今仍被当地人民铭记与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