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兴[公元1917年-1968年] 河北保定市涞源县人物 宋长兴,1917 年出生于涞源下碾盘村。涞源地处山区,自然环境较为艰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百姓生活更是困苦不堪。宋长兴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也让他早早便对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艰难有了深刻的体会,在心底种下了改变现状的种子。 1937 年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涞源。国家危亡之际,年轻的宋长兴怀着满腔热血,毅然投身于抗日工作,开启了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征程。当时,涞源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异常严峻,日军频繁进行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宋长兴毫不畏惧,积极参与组织群众,为抗日武装提供情报、运输物资等支持,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不断成长。 1938 年 4 月,对革命事业充满坚定信念的宋长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党组织也看到了他的潜力和积极态度,于 1939 年 1 月选派他到北岳区党校学习。在党校期间,宋长兴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革命斗争经验,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政治素养,也为他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期满回到涞源后,宋长兴先后担任农会主任、区委书记等职务。1939 年,华北地区遭受罕见水灾,涞源抗日根据地受灾严重。洪水冲毁了大量农田、房屋,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而此时日军又频繁进行 “扫荡” 抢掠,根据地的物资和财政经济面临空前困难。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宋长兴挺身而出,带领全区人民积极开展自救。他组织群众开荒种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努力恢复农业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他的带领下,百姓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渐缓解了根据地的物资短缺问题,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1940 年 8 月,宋长兴担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百团大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 “扫荡” 的战役。宋长兴在百团大战时期担任支前指挥部副主任,负责涞蔚线的支前工作。他深知支前工作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积极组织群众为部队筹集粮食、弹药,运送伤员,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在枪林弹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宋长兴始终坚守岗位,不畏艰险,为百团大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4 年 8 月,宋长兴担任中共涞源县委书记兼涞源支队政委。此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宋长兴带领涞源支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先后收复了 10 多个据点,切断了日军涞源与易县间的交通,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涞源地区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1945 年 5 月 28 日,涞源成功解放,这其中离不开宋长兴等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 县委、县政府进城后,面临着稳定社会治安、恢复经济发展等诸多艰巨任务。宋长兴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清匪反霸斗争,对那些在战争期间为虎作伥、欺压百姓的汉奸进行了严厉打击。经过详细调查和审判,公开处决了 8 名罪大恶极的汉奸,极大地稳定了社会治安,让百姓们得以安心生活和生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1948 年 7 月,宋长兴调任中共平西地委组织部长。1949 年 8 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宋长兴担任中共通县地委组织部部长、纪检书记。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为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辛勤耕耘,为选拔培养优秀干部、维护党的纪律做出了重要贡献。1952 年 7 月,宋长兴担任通县地委副书记,同年 12 月调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干部管理处处长。1954 年 7 月,他又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在干部管理和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河北省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1964 年 10 月,宋长兴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代部长、省委常委。在此期间,他还曾任潮白河工程处党委书记。潮白河是海河流域的重要河流,由于河道变迁等原因,历史上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宋长兴在领导治理潮白河工程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深入工程一线,实地考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在他的努力下,潮白河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影响,改善了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河北省委的通报表扬。 然而,长期的辛勤工作和艰苦的斗争环境,让宋长兴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1968 年 7 月 17 日,宋长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 51 岁。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一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为抗击日军侵略、保卫家乡和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在和平建设年代,他又为党的组织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水利工程治理等方面呕心沥血。宋长兴以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涞源地区乃至河北省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继续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成为了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