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以笔为刃书写历史春秋
蔡东藩,于1877年7月23日降临世间,其本名蔡郕,谱名为椿寿,常用字为东藩,还曾以笔名东帆、东颿活跃于文学与史学领域。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此地如今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在漫长的岁月中,蔡东藩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成为中国近代备受瞩目的演义小说作家与历史学家。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年仅15岁的蔡东藩便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成功考中秀才,这份年少得志的荣耀,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清逊帝宣统二年,蔡东藩参加优贡朝考,凭借出色的学识,考取一等成绩,随后前往福建候补知县。然而,官场的黑暗与恶习令他深感失望与厌恶,不愿同流合污的他,毅然称病,踏上回乡之路。
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蔡东藩也迎来了新的人生机遇,他担任起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辑一职,在此期间,精心编纂了《中等新论说文范》以及《高等小学论说文范》等著作,为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民国十六年,蔡东藩因身体抱恙,辞去书局工作,回到家乡。他出任临浦小学教师,为家乡的孩子们传授知识,点亮希望之光。此后,他又设置临江书舍,开设书馆,广收门徒,致力于培育人才。
民国二十九年,日军铁蹄肆意践踏,渡钱塘江,妄图侵占更多土地。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蔡东藩为躲避战乱,保护家人安全,无奈之下,携全家逃亡至诸暨县(今浙江绍兴)十四都藏绿坞村。在颠沛流离中,蔡东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但遗憾的是,民国三十四年3月5日,蔡东藩与世长辞,享年69岁,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蔡东藩在史学与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斐然。他将清乾隆年间吕抚所著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进行精心增补,一直延续到清末,并将其改名为《中华全史演义》。此后,他从中获得灵感,以该书为提纲,着手撰写卷帙浩繁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自民国四年秋起,蔡东藩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此后笔耕不辍,陆续完成了前汉(附秦)、后汉、两晋(附十六国)、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民国史各朝通俗演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西太后演义》及《历朝史演义》。前前后后,总共撰写了13部鸿篇巨著,总计730余万字,这些通俗史著作,内容跨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涉及人物众多,篇幅宏大,堪称历史演义领域的巅峰之作,因而蔡东藩被世人赞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在居乡生活期间,蔡东藩不仅专注于史学与文学创作,还积极拓展自己的学识领域。他跟随岳父学习医术,并撰写了《内科临症歌诀》4卷,为医学知识的传承贡献力量。同时,他担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之后又开设私塾授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蔡东藩大力提倡“学以致用”的理念,坚决主张革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不懈努力,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蔡东藩:史笔昭昭 风骨凛凛
早年求学路
1877 年 7 月 23 日,即清德宗光绪三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于绍兴府山阴县牛场头(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呱呱坠地,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其曾祖父为蔡武申,祖父是蔡鼎辉,父亲蔡文杰任职于临浦一家丝行,担任店员。
1881 年至 1882 年,彼时年仅四五岁的蔡东藩踏入私塾之门,师从葛师开启求学生涯。实际上,早在 6 岁时,他便跟随二哥读书识字。从蔡东藩所著《邵勉卿君行述》中 “余少时就葛师学”,以及《清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嗣后父兄令小子入塾” 等表述,能确切知晓其幼时接受私塾教育的经历。
1887 年,蔡东藩的二哥不幸离世,此后他前往金家伴读。据乡贤回忆,这金家正是丝行老板金锦生之家。一年后的 1888 年,蔡东藩又到二姐夫田沛鋆位于山阴县所前田家村(今属萧山区所前镇)的家中伴读。1890 年,蔡东藩与田沛鋆一同参加县试,凭借自身才学成功考中秀才。然而,命运多舛,1892 年,蔡东藩的父母在短时间内相继病逝,家庭的变故给年轻的他带来沉重打击。
1896 年,弱冠之年的蔡东藩前往杭城担任家塾教师。据他在《游西湖孤山记》中所言 “弱冠时,馆杭城” 可证实此事。唐文元在《山阴道上》记载,蔡东藩一有闲暇,便前往书院阅览抄书,还时常应书院命题创作,凭借出色文采多次获得 “膏火费”。结合清末杭城满人居住地及各书院分布情况推测,蔡东藩极有可能在诂经精舍 “旁听”,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
科考出仕途
1897 年,21 岁的蔡东藩怀揣着对仕途的憧憬,参加乡试,却遗憾落榜。次年,即 1898 年,他辞去杭城家塾的工作。同年秋天,蔡东藩与萧山县苧萝乡的王氏喜结连理。1900 年,他在绍兴府学堂谋得教职。
1902 年秋,蔡东藩再次踏上科举之路,参加举人考试。然而,考试期间天气酷热难耐,试卷被汗水浸湿,留下斑斑痕迹,最终导致他再次落榜。1904 年冬起,蔡东藩任教于萧山临浦两等小学堂(现今萧山区临浦第一小学)。1905 年农历九月二十三,他的长子震濆出生。1907 年秋,次子震康也来到人世。
1909 年 6 月,蔡东藩前往杭州参加优贡考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位列第十一名。此次浙江共录取 30 名优贡,主考为浙江提学使支恒荣。1910 年 5 月,蔡东藩抵达京师参加优贡朝考,并向礼部呈交相关材料。6 月 27 日,他参加保和殿考试,成绩优异,考取一等第一百三十一名。此次朝考阅卷大臣包括陆润庠、徐世昌、李殿林等。7 月 13 日,蔡东藩有幸在养心殿朝觐宣统皇帝。不久之后,他被外放至福建,以候补知县的身份等待任职机会。
1911 年春,蔡东藩踏上前往福建的路途,满心期待能在仕途一展抱负。途经上海时,他特意拜会了上海会文堂书局编辑、好友邵伯棠。抵达福建后,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他在当地备受冷遇,候补遥遥无期。心灰意冷之下,初夏时分,蔡东藩托病踏上归程。再次途经上海时,他又一次拜访了邵伯棠。邵伯棠对他的抉择称赞有加,称其为 “智士”,并诚挚邀请蔡东藩著述《中等论说文范》,起初蔡东藩婉言谢绝,随后回到临浦。然而,初秋时节,经邵伯棠再三邀请,蔡东藩最终前往上海,开始着手编著《中等论说文范》,就此开启了他的著述生涯。
1911 年 7 月 28 日,挚友邵伯棠不幸离世,蔡东藩悲痛万分。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的枪声骤然响起,犹如一声惊雷,震撼全国。11 月初,杭州光复,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都督,社会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从政坎坷行
旧中国时期,列强肆意入侵,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外屈辱投降,国内贪官污吏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蔡东藩心怀救国救民的壮志,期望能通过仕途寻得一条出路,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于是毅然参加优贡考试。在省里的考试中,他成绩优异,顺利被录取;随后前往北京参加朝考,同样表现出色,成绩位列优等前 100 名之内。发榜之后,他按照惯例前往朝见皇帝。多年后,蔡东藩曾向孙子回忆这段经历,苦笑着说道:“说起这事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比演戏还荒唐。为了这次朝见,花了一大笔钱购置了一套绣花衣帽。半夜就得在朝见的殿外苦苦等候。等到天快亮时,太监传话称可以朝见皇帝了。于是跟着众人进入殿门,又跟着大家一起跪下叩头,高呼万岁。整个过程完全身不由己,折腾了好一阵,朝见总算结束,各自散去。可实际上,不仅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着,就连大臣们的影子也未曾瞧见。”
朝考之后,蔡东藩被分发到福建省以知县候补。这一消息让他心中既有些许喜悦,毕竟离自己的从政理想更近了一步,但同时也充满了踌躇。他深知前往福建任职,路途遥远,所需的一应费用让他犯了难。好在经过亲友们的热心帮助,他终于踏上了前往福州的旅程。然而,初涉仕途的蔡东藩,哪里知晓当时官场的种种陋俗恶习。作为一个远道而来的候补知县,在省城福州,无人将他放在眼里。由于没有向巡抚、臬台、藩台等衙门的守门人送上钱财,他连与这些大官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即便后来几经周折,得以与这些大官相会,可他们又怎会把一个小小的候补知县放在心上。官场中的应酬交际、吹牛拍马、尔虞我诈等现象,单纯天真的蔡东藩对此既不熟悉,也不适应。待他逐渐觉察到这些丑恶现象后,更是不愿仰人鼻息,轻易向权贵折腰。就这样,在福州度过了一个多月不愉快的时光后,蔡东藩称病,无奈地踏上了回乡之路。此时正值 1911 年(辛亥年)的夏天。
跳出仕途局
从福建归来的蔡东藩,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深恶痛绝,毅然决然地决心跳出仕途的圈子。彼时,他有一位好友邵希雍,字廉存,号伯棠,是山阴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下邵村人。邵希雍了解蔡东藩的遭遇后,称赞他道:“悬崖勒马,真乃智士也。” 邵希雍长期居住在上海,曾著有《高等小学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深受欢迎。邵希雍计划续写《中等论说文范》,但因国事繁忙,抽不出时间,便想聘请蔡东藩参与编撰工作。蔡东藩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恰逢此时,辛亥革命爆发,蔡东藩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欢欣鼓舞,内心的喜悦之情在《中等论说文范》一书中展露无遗。
在该书的自序中,蔡东藩写道:“窃谓为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中等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后,蔡东藩与该局的联系日益密切。邵希雍去世后,会文堂新记书局因邵希雍所著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需要修改,便邀请蔡东藩执笔加工。此后,蔡东藩陆续为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撰了《写信必读》《楹联大全》《留青别集》《幼学故事琼林续集》《客中消遣录》等书籍。这些书籍一经出版,发行量颇为可观,进一步加深了他与书局之间的合作关系。
蔡东藩的一生,所经历的道路布满荆棘,崎岖坎坷。在家庭生活中,他也屡遭不幸。两个哥哥过早离世后不久,父母又先后撒手人寰。紧接着,嫁在农村的三个姐姐,皆因身患肺病,相继离世,且她们均未生育子女。蔡东藩 20 多岁时,与一位王姓农家女子结为夫妻,并育有二子。长子名为震濆,次子却在不满 10 岁时,因突发急病夭折。这位王姓妻子与蔡东藩共同生活没几年,也不幸与世长辞。
后来,有一位黄姓名医看中了蔡东藩的才学人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蔡东藩对这位妻子极为满意,称赞她知书达理,能文善诗。平日里,夫妻二人常一同吟诗作文,相互切磋交流,蔡东藩还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医学知识,二人伉俪情深,相依为命。他们育有一女,然而好景不长,爱女突然身患重病,尽管四处求医,却依旧无力回天,不幸夭折。女儿的离世给母亲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位黄姓女子从此忧郁难解,不久也离开了人世。这接连的变故,对蔡东藩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此后,蔡东藩又与一位韩姓店员的女儿结为连理。但这位第三任妻子体质较差,平日里疾病缠身,且始终未能生育子女。当时,蔡东藩的子女仅剩下震濆,而震濆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震濆稍长大一些后,蔡东藩便送他到杭州中医专科学校求学,希望他能掌握一些医药知识,一方面有助于调养自身身体,另一方面日后也能悬壶济世,解救他人疾病之苦。
国难当头,家愁萦绕,重重困境如无情的冰雪,纷纷向蔡东藩袭来。但他心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坚定的事业心,犹如岁寒中傲然挺立的松柏,怎会甘心庸碌无为,老死家中!辛亥革命之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群众的疾苦,始终是他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大事。他热情拥护共和体制,坚定赞成民主理念;坚决反对封建帝制,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在当时 “演义救国” 思潮的影响下,蔡东藩毅然决定投身于历史演义的创作之中,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民众的觉醒,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行医济世心
蔡东藩年轻时,曾前往杭州担任家庭教师,也曾在绍兴一所中学里教授国文,还在临浦小学兼任过课程。在撰写《中等论说文范》时,他曾与邵希雍探讨对教育的看法。邵希雍在该书序言中提及:“吾同学友蔡君东藩,究心教育有年矣。…… 夏初与晤申浦,纵谈当世事,蔡君以教育急进为第一义,余深韪之。”“教育救国” 的理念,在蔡东藩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从 1927 年起,他又在临浦小学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国文教师。后来,由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便只能在家中教授几个亲友的子女读书识字。
蔡东藩亲眼目睹三个姐姐嫁到农村后,皆因不孕且患病,早早离世,也看到了农民们患病时缺医少药的艰难处境。于是,他萌生了让儿子到农村行医的想法。在二姐夫田沛鋆的协助下,他们在田家附近建造了三间房子,让儿子居住在此,为农民们看病治病。抗战前几年,国内掀起抵制日货的热潮,蔡东藩对此极为赞成,并在儿子行医之处开办了一家名为 “坤元” 的小型毛巾厂,厂里有十来张木机,均采用手工操作。他希望通过此举,一方面提倡使用国货,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世事难料,日伪军渡过钱塘江后,这家小小的毛巾厂惨遭抢劫,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蔡东藩原本居住在临浦牛场头的一间房子里。后来,因隔壁居住的堂侄患上神经病,喜怒无常,吵闹不断,严重影响生活,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临浦达弄另租房子居住。1937 年 7 月,抗战全面爆发,不久后杭州沦陷。临浦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码头,时常遭受日机轰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躲避战乱,蔡东藩将全家迁至离临浦十多里外父亲曾经行医的庄里陈。1940 年初,日军渡过钱塘江,庄里陈也不幸被日军占领。所幸全家提前几天躲入一山村山里王,才得以幸免于难。半月后,日军撤离,但萧山、临浦等城镇已被日伪军占据,离庄里陈距离不远。蔡东藩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痛恨至极,不愿在侵略者的刺刀下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家前往诸暨藏绿坞避难。藏绿坞是一个小村落,离日伪军的驻点较远,相对安全,蔡东藩一家便在此定居下来。
在乡间生活的日子里,蔡东藩主要以行医为业,经常为贫苦农民免费看病。尽管他年事已高,身体衰弱,但依旧不辞辛劳,只要有患者求助,便会出诊救治,解人急难。他还曾风趣地对家人开玩笑说:“像我这样,总可称得上是儒医吧!” 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前来请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1944 年深秋的一天,有四个来自富阳紫阆的青壮年农民,找到蔡东藩。他们称家中老父身患重病,听闻蔡东藩医术高明,医好的人众多,特意前来恳请他前去为父亲诊治。不巧的是,当时蔡东藩自觉身体不适,心中对是否前往犹豫不决。然而,经这四个农民再三诚恳请求,他最终还是不忍拒绝,毅然决定前往。老农的病在蔡东藩的悉心医治下,逐渐痊愈。但蔡东藩自己回来后,却感染上了 “三日疟”(即 “四日两头” 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便会发作一次。到了年底,病情愈发严重,他只能卧床不起。蔡东藩自知时日无多,便让儿子设法,通过小路将自己送回庄里陈。1945 年 3 月 5 日,即民国三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蔡东藩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九岁。
主要影响力
创作概览
蔡东藩创作的历史演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其作品时间跨度从秦始皇时期起,一直延续至 1920 年,涵盖了长达 2166 年的历史。具体包括:《前汉通俗演义》(附秦朝)100 回、《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100 回、《两晋通俗演义》100 回、《南北史通俗演义》100 回、《唐史通俗演义》100 回、《五代史通俗演义》60 回、《宋史通俗演义》100 回、《元史通俗演义》60 回、《明史通俗演义》100 回、《清史通俗演义》100 回、《民国通俗演义》120 回(另外许廑父续写 40 回,总计 160 回),共计 11 部,1040 回,总字数约 600 万。这些作品总称为《历朝通俗演义》,也被称作《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这 11 部作品,蔡东藩并非按照朝代顺序依次创作。成书顺序依次为:一、《清史通俗演义》;二、《元史通俗演义》;三、《明史通俗演义》;四、《民国通俗演义》;五、《宋史通俗演义》;六、《唐史通俗演义》;七、《五代史通俗演义》;八、《南北史通俗演义》;九、《两晋史通俗演义》;十、《前汉史通俗演义》;十一、《后汉史通俗演义》。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出版发行这 11 部演义,其中《清史通俗演义》出版最早,于 1916 年 7 月问世;《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最晚,时间为 1926 年 9 月。起初,这些书籍均为有光纸石印插图本,凭借其精彩内容,当时这套书的销量极为可观。到了 1935 年,会文堂新记书局将全部作品改为铅印本,并加入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面 40 回,整套书定名为《历朝通俗演义》,分装 40 册。此外,还单独刊印了《历朝通俗演义改版印行缘起》一册,将全书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汇总在一起。此次重印出版后,销量更是远超首次发行。
第二类作品是《西太后演义》,也被称为《慈禧太后演义》,字数约 30 万,1916 年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发行。
第三类是增订的《历朝史演义》。该书最初由清初新昌吕安世所著,蔡东藩对其进行了精心增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