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凤林(1899-1959),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赞虞,浙江富阳县城人。1919年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勤奋好学,博涉中外史籍,与陈训慈、张其昀均为柳诒徵高足弟子。在校所撰论文《哲学与史学》《三代海权考证》,发表于《史地学报》,深受学术界好评。1923年毕业后,去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北伐军兴起后南归。时值柳诒徵任江苏国立图书馆馆长,即入该馆印行部工作,所选印诸善本,世称盔山精舍佳椠。1928年起在其母校国立中央大学任文学院史学系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缪凤林:史学领域的璀璨之星
个人履历
缪凤林的学术生涯丰富而多彩。在其执教过程中,他不仅在本职院校倾尽全力,还兼任金陵女子大学教职,积极投身学术期刊的编务工作,参与《史学杂志》《国风半月刊》的相关事务,为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抗日战争爆发,山河动荡,缪凤林毅然随校西迁重庆。在艰难的环境下,他坚守教育岗位,继续执教,同时肩负起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的重任,为培育史学人才不懈努力。每至夏秋之交,即便路途遥远、跋涉劳顿,他仍不辞辛劳,往返于西北各地讲学,传播史学知识,拓宽学子视野。
抗战胜利,曙光重现,缪凤林重返南京,专任中央大学史地系教授。1948年,他出任中大文学院史学系主任,进一步推动史学系的发展与建设。1951年,他前往北京军政大学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一年后,回归南京大学继续任教。然而,命运无常,不久缪凤林先生突发中风,此后长期卧病在床,最终于1959年2月与世长辞,但其学术精神与教育贡献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成就及荣誉
缪凤林深受柳诒徵治史理念的熏陶,继承其严谨的学脉。在研究中国古文献记载的史实时,他秉持审慎态度,对每一个史实都进行仔细考订,明辨真伪。遇到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他绝不主观臆断,而是选择“存疑”,等待后续深入研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界树立了典范。面对当时盛行的汉民族文化西来的错误观点,缪凤林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据理力争,予以严厉驳斥,捍卫了民族文化的尊严与历史的真实性。
1929年1月13日,中国史学会在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宣告成立,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北京大学等六校的94位师生齐聚一堂。同月,中央大学的缪凤林也积极响应,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并创刊《史学杂志》,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阵地与交流平台。
30年代,缪凤林在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通史时,精心编写了《中国通史纲要》作为讲义。这部著作时间跨度从太古直至近代,详细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今日各种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演变过程,生动展现了祖国五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事迹。柳诒徵为该书作序,盛赞“是编条理明晰,本末赅备,儒先精粹及近人钩索辩难之文,大略在是”,高度评价了其学术价值与内容完整性。
1943年3月24日,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大会召开,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中央图书馆隆重举行。顾颉刚、傅斯年、方豪、雷海宗、缪凤林、陈训慈、张其昀、郑鹤声、卫聚贤、吴其昌等120余位学界精英齐聚。顾颉刚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大会顺利通过《中国史学会会章》,选举出理事和监事。在当选的21位理事中,柳诒徵、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等史地学派成员赫然在列;9位候补理事中有向达;7位监事以及3位候补监事中虽无史地学派成员,但缪凤林在学界的影响力依然显著。1943年3月26日,中国史学会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召开,缪凤林与顾颉刚、傅斯年、朱希祖、陈训慈等9人当选为常务理事,充分彰显了他在史学界的重要地位。
个人作品
缪凤林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立志研究日本史。课余阅读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时,他深感在黄遵宪去世后的数十年间,国内竟无一部能承接其研究的著作。这一现状激发了他撰写日本通史的雄心壮志,此后他不遗余力地搜集史料,最终著成《日本史论丛》。
此外,缪凤林还著有诸多学术成果,如《中国通史要略》《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文化》《西洋古代中世哲学史大纲》《近代西洋哲学史大纲》等。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国通史、民族史、文化史以及西洋哲学史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与广泛的研究兴趣。
其中,《中国通史要略》于2008年1月1日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部凝聚着缪凤林学术智慧的著作,在新时代再次与读者见面,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个人其它信息
缪凤林执教长达数十年,他桃李满天下。其门下弟子如蒋孟引、刘毓璜、章巽、洪诚等,均深受其学术熏陶,在各自的学术道路上取得了不俗成就,并且先后在中大、南大等高校任教,传承着缪凤林的学术精神与教育理念,为史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