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白情[公元1895年-1959年,当代诗人]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人物 康白情,字鸿章,四川安岳县来凤乡人;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1918年秋,与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康白情及“新潮社”成员参加了这一运动;并于同年7月召开“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大会;同年创办《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康白情负责编印;1920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康白情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病逝于返乡途中;著有诗集《草儿》《河上集》等。 康白情(1896年4月9日—1959年),原名梓綱,曾用名樹嘉、叔良,字洪章,笔名有愚庵、白情、商隱等,是四川安岳人,中国现代诗人。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康白情1896年生于四川安岳县来凤乡井家沟。他自幼聪慧,11岁加入哥老会,16岁考入成都省立师范学校。1916年,他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次年夏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改名“白情”。在北大期间,他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开始积极投身于新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8年,康白情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等人以“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口号,组织“新潮社”,并创办《新潮》月刊,他被推举为杂志社干事部干事。同年,他还参加了蔡元培组织的进德会。1919年,他参与筹备“少年中国学会”,并于1月发起北大平民教育团。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康白情与李大钊、王光祈等六人提议修改学会规约,他还担任了《少年中国》的副主编。 这一时期,康白情在《新潮》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诗歌,如长篇论文《论中国之民族气质》《太极图与phallicism》《难思想律》《大学宜首开女禁》等,以及新诗《草儿在前》《送客黄浦》《鸭绿江以东》等。他的新诗创作成绩突出,以散文语句入诗,完全摆脱旧体格律,通过个人感受反映“五四”时期学生运动风貌,表现青年的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在诗体解放、题材和思想内容上都有新开拓,体现了新诗的创造精神。1922年,他将新诗创作结集为《草儿》《河上集》出版。 留学与政治活动 1920年夏,康白情从北大毕业,由蔡元培推荐获得奖学金,与罗家伦、傅斯年等人一同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到美国后不久,他加入当地的“致公堂”,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他劝说孟寿椿、康纪鸿合组“新中国党”,并担任“党魁”,还以“康洪章”的名字引起国际关注,试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1922年5月,康白情担任美洲中国文化同盟主任,创办《大同报》。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政坛复杂多变,“新中国党”最终以失败告终。1924年末,康白情因经济困窘被迫回国。回国后他本想回北大任教,却被蒋梦麟拒绝,后在教育总长章士钊处谋得法制委员一职。 回国后的辗转经历 1926年夏,康白情回到四川,在刘湘的省政府谋取了一些职位。起初担任旅长,后转任刘湘兼理的行政机构的幕府(秘书长)。但在此期间,他染上抽鸦片的恶习,身心受损,意志消沉。1927年,国民政府北伐统一后,他离开四川前往上海经商,开了“四川土产行”,后又担任过上海蜀丰人参银耳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此后几年,康白情行踪不定,曾在粼水中学任教,还学习中医和游历。1934年前后在上海办过小报,并发表旧诗。1935年秋,经同学介绍,他任中山大学教授,不久因“政治犯”关系被解聘。1936年夏至1938年夏,他在汉口、广州之间,任禁烟督察处缉私室额外秘书,支取干薪。 1938年秋至1941年夏,康白情再度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系主任(师范学院),随校迁至昆明。1941年秋至1946年冬,他在昆明市猪毛工会任书记,兼任南菁学校教员、云南绥靖署上校参议。1947年,他来到广州,先后在省教育厅工作,担任文化大学教育系兼中文系及哲学系主任,后又到南方大学第四部学习,还回到文化大学兼任教务长、文学院长系主任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康白情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华南大学担任文学系教授。1951年,他在华南联大任教授兼文法学院副院长、新闻系主任,后调中文系主任,第二年调往海南岛,任海南师专教授,1953年又调任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然而,1958年4月18日,在反右运动中,康白情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59年,他病逝。 康白情的一生充满了起伏与变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是新诗创作的先锋和思想解放的先驱,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后期,他在政治和生活上经历了诸多挫折,逐渐走向消沉。尽管如此,他早期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依然不可忽视,其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