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康振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振生

康振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像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人物
康振生,1957年10月13日出生于四川安岳,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任。
康振生:守护小麦的植物病理学家
在我国广袤的农田里,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承载着无数人的生计与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小麦面临着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在与这些病害斗争的队伍中,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康振生。四十余年来,他扎根西部,心向麦田,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和对农业的热爱,为我国小麦病害防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知青岁月,磨砺坚韧品格
1957 年 10 月 13 日,康振生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1975 年,年仅 18 岁的他,响应时代号召,投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 “洪流”,来到陕西安康石泉县一个偏僻山村接受劳动锻炼再教育,并被任命为知青组组长。在那里,他经历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从修梯田、砍柴、养猪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到买粮、做饭等琐碎的日常事务,都亲力亲为,与农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段知青岁月,虽然充满艰辛,但也锤炼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性格,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拼搏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1977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年轻人的前程,康振生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对知识的渴望,成功考入西北农学院(1999 年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成为 “文革” 后的首届大学生。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对植物病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1981 年 12 月,康振生以毕业论文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顺利成为招生制度改革后西北农学院首届研究生,师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教授,就此开启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小麦病害攻克之旅。
海外深造,坚守报国初心
1988 年,康振生凭借自身的优秀表现,获得了公派到加拿大农业部温尼伯研究所深造的宝贵机会。温尼伯研究所是全球研究小麦条锈病的顶尖机构之一,能够在此学习,对康振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提升自我的机遇。在研究所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从实验样品处理、切片到数据分析,他身兼数职,争分夺秒地开展实验研究。他的勤奋与努力,不仅赢得了导师的认可,也让挑剔的当地科研人员为之折服,甚至专门为他单独配备了一把实验室钥匙,方便他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研究。
在加拿大的学习生活虽然充实且富有成果,但康振生始终心系祖国。彼时,他完全有机会留所工作并获取绿卡,享受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然而,他在与妻子的国际长途电话中坚定地表示:“国家派我出国的费用,相当于几十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我是党培养的,回国尽忠理所应当。” 这份对祖国的深厚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在 1990 年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陕西杨凌。回到国内后,康振生迅速投身到紧张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凭借着赤诚之心,在西北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研征程,破解病害谜团
探寻条锈菌变异之谜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康振生的导师李振岐院士就发现,我国东部小麦条锈病的发病菌源每年都是从西部传播过去的,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川交界的大区域内,形成了一个条锈菌藏身越夏的 “越夏易变区”。曾经,引进的小麦品种洛夫林 10、洛夫林 13 作为抗病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没过几年,人们就惊讶地发现,在 “越夏易变区” 内种植的洛夫林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竟然消失了。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何曾经的抗病品种不再抗病?这个问题如同一团迷雾,笼罩在科研人员的心头。
康振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缘由。从那时起,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科研探索之路。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出行累计超过 40 次,足迹几乎踏遍了甘肃南部的所有乡镇,采集了近 7000 份小麦标本。在调研过程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无论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还是条件艰苦的农村环境,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有时候,驴车都上不去的地方,他就徒步攀爬;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馍;晚上,就睡在农民的炕头。在常人眼中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康振生却甘之如饴,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中持续开展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康振生最终找到了使洛夫林小麦感染条锈病的新菌系,并首次在国内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他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探究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揭示有性生殖致病机制
2010 年,一则美国学者发现小檗上出现条锈病的消息,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关注。小檗,这种枝干上带有小针刺的落叶灌木,看似普通,却可能与小麦条锈病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振生凭借着敏锐的科研直觉,意识到其中可能隐藏着重大的科研价值。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带领团队深入大山,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探索之旅。在大山中寻觅小檗植株,犹如大海捞针,困难重重,而且他们甚至不确定最终是否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
为了搜集足够多的小檗植株样本,康振生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他在西北采集小檗标本时,由于满脸尘土,还携带着铁锹、GPS 等物品,竟被高速收费站人员误认为是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幸亏他及时出示证件,才得以澄清误会。尽管在采集过程中遭遇了诸多误解和困难,但康振生和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采集了数千份样本,并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研究。
终于,他们迎来了重大突破。通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康振生团队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原来,野生小檗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小麦条锈菌在小檗上 “生儿育女”,并不断变异,这正是导致原有抗病材料失效的重要原因。2017 年 8 月,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上发布,立刻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发病的深层次机制,更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防控技术体系
在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康振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实际生产应用。他深知,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防控技术,才能真正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他带领团队构建了条锈病越夏易变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作物结构调整、抗病品种布局、药剂拌种、冬孢子隔离、小檗处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阻止病菌大区间传播为目标的全国条锈病三级防控技术体系,于 2006 年被农业部采纳。这一技术体系在陕甘等 12 个省区市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数据显示,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了 50.83%,每年为我国挽回小麦损失 20 多亿公斤,年均增收节支达 40 亿元。2012 年,“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我国近 60 年来植物保护学科获得的最高成果奖励,也是对康振生团队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此外,针对小麦赤霉病,康振生团队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了赤霉菌在小麦穗部的侵染方式与扩展途径,确定了病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并创建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在我国主产麦区推广应用后,有效地控制了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为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传道授业,培育植保英才
康振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尽管科研任务繁重,社会兼职众多,但他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植物生理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学科导论》等专业课程。他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了使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他带领课程组成员建立了植物病原真菌形态结构素材库、植物病害症状图片和视频库、病害循环图库和动画库等,并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生动形象。例如,通过制作小麦条锈病菌侵染叶片组织的动画模拟、展示电镜技术拍摄的锈菌微观形态照片、播放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电视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小麦条锈病及其致灾机理。
在教材编写方面,截至 2014 年 11 月,康振生先后编写出版各种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电教片共 16 部。其中,他主编的国家 “十一五” 规划教材《植物病理学原理》在 2011 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优秀教材奖”。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源,不仅在本校广泛使用,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工具。
在人才培养方面,康振生可谓硕果累累。他平均每年指导博士研究生 12 名、硕士研究生 18 名,指导本科毕业实习生 4 名。截至 2024 年,他已培养博士 60 多人、硕士 130 多人、留学生 5 人,指导博士后 7 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众多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其中,王晓杰迅速成长,2019 年荣获 “中国青年科技奖”,2022 年入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目前担任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国家级人才;冯浩教授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也是康振生的得意门生之一。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奋斗,他们所在的团队取得了众多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此外,康振生指导的 1 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 2011 年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 篇博士论文获评 “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康振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常对学生说:“农业院校教师一生要站好两个讲台,一是教书育人的讲台,一是田间地头的讲台。常常自问初心何在,人生之路就会走稳走远。”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对农业科研的热爱和为国家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社会贡献,推动行业发展
在学术领域,康振生担任着多个重要职务,为推动我国植物病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是第三、四、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制定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他曾先后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在学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他还是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lant Pathology)理事,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国植物病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他还担任《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菌物学报》等多个国内外知名期刊的编委,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学术质量的提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康振生还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和科普工作。他深知农业科技对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他将研发出的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防控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为 “遮、铲、喷”,即遮盖麦垛、铲除小檗和喷施杀菌剂,让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向公众普及植物病理学知识和小麦病害防治常识,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病害防治的重视程度。
荣誉等身,不忘初心前行
多年来,康振生在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励。他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3 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 项;获批国家专利 3 项。在人才称号方面,他获得了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荣誉。此外,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 “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农业部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等。2017 年,康振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植物病理学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也是他科研生涯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面对众多荣誉,康振生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的态度。他深知,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团队以及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的认可。在他看来,科研之路永无止境,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去探索,还有许多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去解决。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旧忙碌在科研和教学的一线,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默默奉献着。他常说:“做事情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不干事情永远没有结果。”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科学家的初心和使命,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康振生将继续带领他的团队,在植物病理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17 17:27
上一篇:邓龙江下一篇:干勇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
导演,一级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落马官员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四任行政长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核心成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书法家协会会员
当代诗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民党著名特工
开国大校
当代诗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宋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闻名的高道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川军抗日名将
国民党著名特工
玉米遗传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