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民(1916年—1977年1月18日),甘肃省定西县人。
曾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部队副司令员。
因患心脏病突然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十八日上午九时三十分在银川逝世,终年六十岁。
康健民:从马背走出的传奇将领
康健民,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县。在风雨如晦的旧时代,他的家庭一贫如洗,年幼的康健民不得不以给地主放牛养马为生。也正是这段艰苦岁月,让他练就了精湛的骑术,为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1930年,为谋求生路,他投身国民党新编十一旅雷仲田部当兵。然而,他内心始终渴望光明与正义,等待着改变命运的契机。
1932年7月,在谢子长、刘志丹的精心策划下,高鹏飞、曹胜勇等人领导组织了西华池起义。康健民毅然投身起义洪流,起义成功后,他随部队奔赴盘克原,与陕甘红军游击队胜利会师,并被编入红军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自此踏上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征程。
1932年12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二团成立。凭借出色的骑射本领,康健民被选入红二团骑兵连。此后,马背成为他战斗的“舞台”,他在陕甘苏区的广袤大地上纵横驰骋,不仅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还肩负起传送情报、文件的重要使命,屡立战功。1933年6月,他担任红二团司号员。但红二团南下遭遇失败,康健民不幸被捕,被押往西安大营充当号兵。即便身陷囹圄,他也从未放弃对自由和革命的向往,最终成功逃脱。在西安街头,他偶遇刘约山,随后与刘约山、王定超、惠子俊等十五名机械工人一同返回照金苏区。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成立后,他先后担任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等职务,在战斗中不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抵达陕甘边根据地,红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康健民出任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副团长、团长。当月下旬,在劳山战役中,他率骑兵团抢占前沿山头,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创造了有利战机;在榆林桥战斗里,他指挥骑兵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优势,时而正面突击,时而迂回包抄,令敌人闻风丧胆,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为战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争爆发后,康健民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深造。学习结业后,他先后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旅长等职。他率领部队长期坚守陕甘宁边区北线,还深入内蒙古地区,广泛发动蒙汉各族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5年春,他率部挺进绥东、绥中,一举歼灭吴士儿、鄂友三等伪军势力,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他又率部迅速驰援晋北,投身大同集宁战役,与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
1949年2月,康健民担任改编后的第一野战军骑兵第一师师长;9月,他奉命对国民党绥远起义部队进行改编,并担任改编后三十六军政治委员。1951年,他与代军长王建业率三十六军入朝参战,在异国他乡为保卫和平浴血奋战。回国后,康健民进入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等职务,同时兼任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对他卓越军事贡献的高度认可。
1962年,康健民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后,他兼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他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不同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康健民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始终坚定地追随伟大领袖毛主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以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他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坚守岗位、忘我工作。
1977年1月18日上午9时30分,因心脏病突然恶化,尽管经过多方全力抢救,康健民还是不幸在银川逝世,年仅60岁。他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