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悟:甘肃革命先驱的光辉一生
张一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他的父亲张继祖考中举人后,曾在京城任礼部主事,还为摄政王载沣教书。1904年,张继祖不满朝廷腐败而辞官回乡,随后创办金县小学堂(现榆中县文成小学前身) ,1916年创建甘肃省公立图书馆,并于1918年8月起担任馆长长达十年。
张一悟自幼聪慧好学,3岁启蒙,7岁入学堂,12岁考入甘肃法政学堂,后转入甘肃文高等学堂。在兰州求学时,正值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激烈时期,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事件以及校园里传播的民主共和思想书刊,激发了他外出探索救国之路的愿望。1918年深秋,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张一悟与同学张亚衡乘坐羊皮筏子,历经长途跋涉,于初冬抵达北平,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在北大,他阅读大量进步书刊,结识李大钊,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一悟与张亚衡、丁益三以“甘肃代表”身份积极参与,前往段祺瑞官邸请愿,要求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并通过书信将革命消息传回兰州,推动新思想在榆中传播。他们三人因在革命斗争中的突出表现,被陇籍旅京学子称为“榆中三杰”。五四运动后,张一悟等人受北洋军阀政府追捕,经李大钊推荐,与张亚衡南下武昌,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们结识恽代英,常去其创办的利群书社阅读进步书刊,张一悟进一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1922年3月毕业时,张一悟在与好友的合影照上题下《调寄离亭燕》,尽显其豪情壮志与远大理想。
1923年,张一悟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甘肃,先后在兰州一中和兰州女子师范任教。他自编教材,推行白话文,传播进步思想,却因引发反封建学潮,被封建顽固势力排挤离开。1924年,在李大钊和恽代英的介绍下,张一悟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同年,他前往武威,在省立第二师范任教,不仅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还在军队中宣传革命思想。他组织悼念孙中山活动,号召继承遗志,虽因身份暴露辗转多地,但已在武威播下共产主义火种。
1925年,冯玉祥接受李大钊战略,派刘郁芬进驻兰州,李大钊选派宣侠父、钱崝泉随军赴兰与张一悟会合。同年12月,经中共北方区委批准,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成立,张一悟任书记。特支利用合法身份改组省党部,创办刊物,组织群众团体,开展宣传活动,为国民军联军东进北伐提供后方支持。然而,这引发国民党右派不满,1927年,甘肃特支活动被迫停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甘肃局势恶化,张一悟为保存革命力量,组织党员疏散。此后,他化名辗转多地,以不同身份开展革命工作,领导渭华起义、参与抗日救亡。1932年,因叛徒出卖,张一悟在济南被捕。狱中,面对敌人酷刑,他坚贞不屈,写下“无话可说,速我一死”,还组织难友进行绝食斗争。经邓宝珊营救,他改判无期徒刑。在狱中,他坚持学习医学知识。1937年12月,日寇占领济南,张一悟趁机越狱,辗转回到兰州,恢复党组织关系后,在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任中文教师。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拉拢,他果断拒绝,甚至卖掉父亲分给自己的住房,接济革命同志。1939年领事馆撤销后,他继续以行医等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在危险情况下坚持斗争。
张一悟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关怀进步青年,被大家亲切称为“胡子大哥”。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众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对子女要求严格,教导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并运用其方法论指导生活和工作。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在大连疗养的张一悟得知消息后,不顾病重请求回兰工作。1950年12月底,他回到兰州,因长期劳累和狱中折磨,病情恶化,于1951年1月3日晚逝世,终年57岁。
张一悟逝世后,党和人民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建党的创始人”等。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众多领导发来唁电,省委书记张德生、省政府主席邓宝珊亲自为其执绋送殡,沿途群众自发祭奠。为纪念他,榆中县委、县政府将北关小学改名为“一悟小学”,马路命名为“一悟路”,还修建纪念亭、建成张一悟纪念馆。该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张一悟及其革命精神,如同纪念馆中那盏油灯、那本党史、那副眼镜所寓意的,似永恒明灯、不灭火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