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丈量冰雪世界,守护地球气候的科学巨匠
秦大河,1947年1月4日出生于甘肃兰州,原籍山东泰安,是享誉全球的冰川学家与气候学家,集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诸多重要头衔于一身,现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的一生,是与冰雪极地对话、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不懈奋斗的传奇历程。
逐梦科研的成长之路
秦大河的成长轨迹与求学之路充满故事性。幼年时,他随家庭辗转多所学校,小学阶段先后就读于西竞寺小学、兰州军区总医院附小(现西湖小学)和甘肃农业大学附小;中学时期,他先后在兰州回民中学(现兰州西北中学)和武威一中求学。1965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70年本科毕业后,虽被分配到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但始终未放弃对科研的向往。1974年,一次偶然的拜访,让他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结缘;1978年,他成功调入该所工作,并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师从李吉均教授,自此正式踏上科研征程。
此后,秦大河在学术道路上稳步攀升,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成长为研究员、副所长。1983年和1987年,他两次前往南极考察;1989 - 1990年,他参与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长达5986公里,穿越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成为中国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此次考察中,他采集的800多个雪样,尤其是“不可接近地区”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空白,使他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完整冰雪标本的科学家。1992年,他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科研管理与学术领导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担任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中国气象局局长等重要职务,还在国际学术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如担任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 。
卓越非凡的科研成就
在科研领域,秦大河成果卓著,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多次组织并参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深入探索冰雪世界的奥秘。他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并建立定量划分标准;系统研究南极冰盖雪层内环境记录,揭示现代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发现南极表层雪冰中NO3含量在极光卵区出现峰值的现象 。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秦大河深度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活动,从第三次评估报告起全面参与报告编写,担任第四、五次评估报告联合主席。他组织的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程,积极推荐青年及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参与,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注入新生力量。他主持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等研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主持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
秦大河的科研贡献获得高度认可,他承担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项目,荣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 。此外,他还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作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员)、国际气象组织奖、沃尔沃环境奖等国际大奖,成为首位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的中国科学家,该奖项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 。
笔耕不辍的学术成果
在学术成果产出上,秦大河著作等身、论文丰硕。截至2019年,他独立或合作撰写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56篇,研究成果被国际权威刊物广泛引用 。他的著作涵盖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等多个领域,如《冰冻圈科学概论》《气候变化科学概论》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播撒科学火种的育人情怀
在人才培养与科学普及方面,秦大河同样不遗余力。他带领IPCC中国团队,在多所高校开设《气候变化科学概论》通识课程,为培养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他积极倡导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在生活中,他与妻子周钦珂的爱情故事也传为佳话,两人相识于中学,在人生道路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从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勇者,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权威,秦大河用脚步丈量冰雪世界,用智慧探索气候奥秘,以卓越的科研成就、无私的育人精神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事业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