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舒德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

舒德干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舒德干,男, 湖北省鄂州市人,1946年2月生于湖南湘潭,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1964年,毕业于湖北省黄冈中学;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专业;1970年,被分配到彬县北极镇教授中学化学和数学;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12月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舒德干的研究领域为古生物学,主持翻译《物种起源》并撰写“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他还较系统总结并厘定了中国高肌虫研究。
### 舒德干:探秘生命起源的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舒德干,1946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深耕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数十年,尤其在寒武纪大爆发与脊椎动物起源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被誉为“破解生命演化密码的中国学者”。

#### 一、早年求学:从鄂城少年到地质学子
舒德干的故乡鄂州,地处长江中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这片土地孕育了他对自然的好奇。少年时期的他,常常在江边观察岩层与化石,对“石头里的秘密”充满向往。196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专业,开启了与古生物研究的缘分。

在北大求学期间,舒德干师从著名古生物学家郝诒纯院士,系统学习了古生物学、地层学等基础理论。1969年毕业后,他先后在陕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陕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工作,参与了秦岭、大巴山地区的地质调查与化石采集。野外工作的艰辛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荒山野岭中辨识岩层、发掘化石的经历,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舒德干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师从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早古生代地层与古生物。1981年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此与西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他赴德国波恩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深造,师从国际著名古生物学家J. Reitner教授,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归国,成为西北大学古生物学领域的学术骨干。

#### 二、深耕科研:破解寒武纪大爆发的“密码”
舒德干的科研生涯,始终围绕“早期生命演化”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而寒武纪大爆发——地球生命史上最壮观的生物创新事件,是他钻研的重中之重。

1984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寒武纪早期软躯体化石群(后被命名为“澄江生物群”),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学术界,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绝佳的“窗口”。舒德干敏锐地意识到其重要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带领团队投身澄江生物群的系统研究。

在艰苦的野外工作中,舒德干团队常年扎根云南澄江帽天山地区,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发掘化石。他们不仅发现了大量新物种,更通过精细的化石解剖与系统分类,为理解寒武纪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包括:

- **发现“昆明鱼”与“海口鱼”**:1999年,舒德干团队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了距今约5.3亿年的“昆明鱼”和“海口鱼”,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被《自然》(Nature)杂志评为“改写进化史的发现”,为破解“脊椎动物从何而来”这一科学难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 **提出“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基于对澄江生物群及全球其他寒武纪化石群的综合研究,舒德干提出,寒武纪大爆发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基础动物(如海绵)的出现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两侧对称动物的快速分化;第三阶段则诞生了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真体腔动物”。这一假说修正了国际学界此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单一化认知,被写入多国大学教材。

- **厘清“后口动物”演化树**: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等,是生物演化的重要分支。舒德干团队通过对澄江生物群中“皮卡虫”“始祖鱼”等化石的研究,首次构建了完整的后口动物演化谱系,证明脊椎动物与棘皮动物(如海星)拥有共同祖先,为理解生物门类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

#### 三、学术影响:从实验室到国际舞台
舒德干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他先后在《自然》《科学》(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选为封面文章或重点推荐论文。国际古生物学会前主席S. Bengtson评价:“舒德干的工作让中国在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国内,他牵头建立了“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推动西北大学成为全球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的重要基地。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谱系的构建与演化机制研究”等,为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教育家,舒德干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他培养了5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多人已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领域的青年骨干。他主讲的《古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写的《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教材入选“国家精品教材”,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普及生命演化知识。

#### 四、荣誉与担当:院士的使命与情怀
2007年,舒德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最高认可。此外,他还获得多项重要荣誉:

- 2003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成果为“澄江生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 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1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尽管荣誉加身,舒德干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与谦逊。他常说:“化石是地球的‘史书’,我们不过是读懂其中几行字的人。”他坚持野外工作直到古稀之年,每年仍会带队前往澄江等地考察,他认为“只有亲手触摸岩层,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故事”。

作为湖北鄂州籍科学家,舒德干始终心系家乡。他曾多次回到鄂州,为当地中学生作科普讲座,鼓励家乡学子投身科学事业。他说:“鄂州的山水给了我最初的科学启蒙,这份对自然的热爱,支撑了我的一生。”

#### 五、精神传承:探索不止,薪火相传
舒德干的学术生涯,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早期研究澄江生物群时,条件艰苦,团队成员常常在野外搭建临时帐篷,用放大镜和解剖针一点点清理化石,有时为了一个细微的结构特征,需要连续工作数周。但他始终坚信:“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成果。”

如今,虽已年过七旬,舒德干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他的研究不仅解答了“生命从何而来”的科学命题,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实力与自信。

从鄂州江边的好奇少年,到破解生命演化密码的科学院院士,舒德干用一生践行着对科学的执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探索,既是对未知的追问,也是对生命的致敬。而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张张化石图谱与学术论文,更是一代学人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丰碑。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18 15:27
上一篇:赵飞克下一篇:黎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第十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信息产业部部长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贵州省委原书记
文坛健将
中央人才协调工作小组原副组长
云南省委原书记
原河北省委书记
人民书法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江西省委书记
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革命烈士
明朝状元
明州淳熙四先生,象山书院
抗日英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原鄂城县政协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警务处原秘书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