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克[公元1909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赵飞克(1909年12月15日-1976年2月4日),湖北鄂城人,结构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专职副主任。 赵飞克1932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先后任教于河北省立工学院、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天津工商大学;1937年任晋西南汾南抗日四支队政治处主任;1938年—1942年任教于延安马列学院;1945年任嫩江省政府秘书长;1949年历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武汉市建设局局长、湖南株洲铁路工厂厂长、铁道部设计局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6年2月4日逝世,享年67岁。 赵飞克,1909年12月15日出生于湖北鄂城(今鄂州市鄂城区),是中国著名的结构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 早年求学与革命启蒙 1925年,赵飞克考入武昌楚才中学,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他转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担任班级宣传队队长,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赵飞克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活动。 1930年,赵飞克毕业后决定远赴英国求学,先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工学院进修和利物浦大学工学院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在利物浦大学期间,他将自己的名字“赵吉人”改为“赵飞克”,这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音译,体现了他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仰。此时的赵飞克已秘密加入英国共产党,投身于共产国际领导下的革命活动,曾参加营救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的活动,还参与了世界反帝大同盟英国委员会的活动以及当地的工人运动。 ### 回国后的教学与革命工作 1936年秋,赵飞克带着工程硕士学位回到祖国,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河北省立工学院、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天津工商大学等校,主讲工程力学,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赵飞克投笔从戎,担任晋西南汾南抗日四支队政治处主任,投身于武装抗日斗争。1938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延安马列学院,期间作为编译骨干,与王学文、柯柏年、何锡麟等人一起,克服条件简陋等困难,翻译出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共十册,其中包含《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提纲》《哥达纲领批判》等核心著作,这些译作在边区广泛传播,还通过秘密渠道在国统区出版。 之后,赵飞克还担任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地方科干事、中共中央财经部秘书兼工业处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宣传科长等职务。1945年,他任嫩江省政府秘书长,后又担任过龙江县县长、肇东县委副书记等职,参与了东北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工作。 ###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学术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赵飞克从理论工作的战场转向了国家建设的实践前线。他先后担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兼建设局局长、武汉市法院院长等职务。在武汉期间,他主持编写了《武汉市码头改革资料汇编》,将武汉这座港口城市纳入现代管理体系,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来,赵飞克被调任为湖南株洲铁路工厂厂长、铁道部设计局局长。作为铁道部设计局局长,他在铁路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 1955年,赵飞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专职副主任。在此期间,他长期从事高等院校、工厂企业和中科院学部的组织管理工作与科学技术工作,主持编写了大量有关规程、条例、讲义、技术方案、规划等文件资料,为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教育事业、工厂企业建设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赵飞克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主要论著《桥梁设计应力分析的新方法》,为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其力学结构极为复杂,建设过程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赵飞克凭借自己深厚的结构力学功底,提出的创新理论为大桥建设扫清了关键的技术障碍。 ### 遭受迫害与平反昭雪 十年动乱期间,赵飞克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不幸于1976年2月4日在北京含冤离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赵飞克彻底平反昭雪。 赵飞克的一生,是为了祖国的革命、建设和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结构力学专家,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和铁路工程等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又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坚守信仰,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