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馥萍[公元1892年-1974年]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汪馥萍,名祖焜,字拂尘,号焕藻,鄂州人氏,祖居燕矶镇百洪村,后迁居城关镇。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五,少年时期毕业于鄂城寒溪学堂,随后考入湖北省方言学堂。 彼时清廷腐败专制,汪馥萍心怀革新之志,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之后转入湖北省陆军小学学习军事,继而升入陆军中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该校第四期毕业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取得成功,汪馥萍出任黎元洪的少校参谋。1917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恰逢孙中山先生发起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汪馥萍积极响应,担任荆襄护法靖国联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1926年,国共合作组织国民革命军开展“北伐战争”,他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征募处总务科科长。 1938年10月下旬,鄂城沦陷,日寇强行要求汪馥萍担任鄂城县县长。当年,他以需妥善安置老母为借口,举家迁至燕矶镇,在周云峰小山村定居。当时燕矶属于游击区,日寇难以掌控,汪馥萍便在当地以教书维持生计。 一天深夜,他的同学金龙章(时任新四军某部连长)及旧友王表(新四军鄂南支队某部负责人)突然到访。几天后,金龙章率领新四军全连战士进驻该村,并在洪道乡(涵盖燕矶、新庙两地)秘密建立苏维埃政权。汪馥萍积极投身抗日工作,担任鄂南支队某部秘书。1945年,日寇投降,汪馥萍举家返回城关镇,与他人合伙经商,无意涉足官场仕途。 1949年4月,鄂城即将解放之际,一名船夫模样的人来到汪家问路,自称要见汪五爹(即汪馥萍)。此时,汪馥萍才得知解放军已在江北布阵,正等候探明鄂城情况后立即渡江。他闻讯大喜,以鄂城商会负责人的身份,与来人一同过江,迎接解放大军。解放军先遣部队顺利渡江后,在大东门土门口(鄂城油厂附近)列队入城,部队负责人丁连三(后任鄂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与汪馥萍携手前行。当时全城民众欢呼解放,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 新中国成立后,已年届花甲的汪馥萍仍不辞辛劳,义务参与街道建设、财经管理、粮油事务、社会治安及烈军属优抚等工作。他先后担任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是鄂城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以及鄂城县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还曾捐资赞助修建辛亥首义彭楚藩烈士陵墓。 “文革”期间,汪馥萍遭受了不公正待遇,晚年生活贫困潦倒。1974年11月22日,他与世长辞,享年8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