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纶[公元1887年-1974年,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物 左宗纶,1887年生,湖北鄂城人。曾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 左宗纶:一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世纪人生 左宗纶(1887—1974),字夏声,湖北鄂州市鄂城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兼具学识与风骨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他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以教育、法律为业,始终坚守爱国立场,追求民主进步,在动荡的时代浪潮中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印记。 #### 一、荆楚少年:新旧学养的启蒙之路(1887—1905) 1887年,左宗纶出生于湖北鄂州(时称武昌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为当地塾师,崇尚经世致用之学,既传授儒家经典,也关注时局变迁。左宗纶自幼聪慧,5岁入私塾,通读“四书五经”,10岁便能作诗属文,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清末新政时期,西学东渐之风渐盛。1902年,15岁的左宗纶考入武昌新式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他尤对政法学科感兴趣,常与同学讨论“民权”“宪政”等新观念,逐渐萌发改造社会的理想。在校期间,他与宋教仁、田桐等革命志士有过交往,深受其反清思想影响,但因专注学业,未直接参与革命活动。 1905年,左宗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选赴日本留学。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其日后的学术与社会活动奠定了基础。 #### 二、东瀛求法:宪政理想的奠基(1905—1911) 抵达日本后,左宗纶考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系统学习西方宪法、民法与行政法。当时的东京是中国留学生的聚集地,革命派与立宪派在此激烈论战。左宗纶虽倾向于君主立宪,主张通过温和改革实现社会进步,但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亦深感不满。 留学期间,他与梁启超、杨度等立宪派人士有过交流,曾参与《法政杂志》的编撰,发表《论地方自治与宪政之关系》等文章,强调“法治为宪政之本,教育为法治之基”。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需兼顾制度变革与民众启蒙,反对激进的暴力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左宗纶中断学业回国。面对动荡的时局,他选择以法律专长服务社会,拒绝了清政府的任职邀请,转而加入湖北军政府司法部,参与起草《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成为湖北地区早期法治建设的参与者。 #### 三、教育与法治:民国初年的实践(1912—1937) 民国成立后,左宗纶秉持“教育救国”与“法治救国”理念,投身于教育与法律实务。1913年,他受聘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教授,主讲《民法学》《政治学》,是该校法科的创始人之一。他授课深入浅出,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解读西方法理,培养了大批法律与教育人才。 1920年代,左宗纶历任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武汉特别市法院推事等职。在法政学校任内,他革新课程体系,增设《劳工法》《国际法》等科目,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吸引了李汉俊、恽代英等进步学者任教。作为法官,他以公正严明著称,曾顶住压力审理过涉及外国商人的经济纠纷,维护民族权益,有“铁面推事”之称。 北伐战争期间,左宗纶因拒绝加入国民党,辞去公职,专注于学术研究。他撰写《中国民法沿革考》《地方自治论》等著作,主张“以本土文化为根,融西方法理为用”,反对盲目照搬外国法律体系。这一时期,他虽未参与政治党派,却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为被捕学生奔走营救,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四、抗战岁月:坚守气节的爱国行(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武汉成为临时陪都。左宗纶毅然拒绝日军与汪伪政权的拉拢,以“无党无派之国民”身份参与抗日救亡活动。他与老舍、曹禺等文化界人士共同发起“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撰写《论法治与抗战》等文章,呼吁以法治凝聚民心,反对独裁。 1938年武汉沦陷后,左宗纶辗转至重庆,受聘为国立西南联大教授,主讲《中国法制史》。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坚持授课,同时整理古籍,试图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救国智慧。他常对学生说:“我辈书生,虽不能荷枪卫国,然以笔为戈,守道不移,亦是抗战。” 抗战后期,他参与发起“中国民主同盟”前身的“民主座谈会”,与张澜、沈钧儒等探讨战后建国方案,主张“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尽管与共产党人政见不尽相同,但他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民主诉求表示认同,曾在《新华日报》发表《论民主政治的基础》,呼吁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 五、转型时代:无党派人士的抉择(1945—1949) 抗战胜利后,左宗纶返回武汉,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面对内战阴云,他公开呼吁“和平建国”,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1946年,他作为无党派代表出席“旧政协”,在会上提出“制定临时宪法,保障人权,实行地方自治”等主张,遭到国民党右派攻击,但始终坚守立场。 1947年,国民党当局镇压民主运动,左宗纶因保护进步学生被列入“黑名单”,被迫避居上海。期间,他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立法委员”任命,转而参与黄炎培、章乃器等发起的“民主建国会”活动,为促成国共和谈奔走。 1949年春,解放军逼近武汉,国民党特务企图胁迫其南下台湾,左宗纶以“生于斯,长于斯,当与故土共存”为由严词拒绝,并暗中协助中共地下党保护学校档案与物资,为武汉和平解放贡献了力量。 #### 六、晚岁耕耘:新政权下的坚守(1949—1974) 新中国成立后,左宗纶作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历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1954年宪法起草过程中,提出“兼顾传统伦理与现代法治”的建议,主张在婚姻、继承等领域保留合理的传统习俗。 1950年代,他主持整理湖北地方文献,编纂《湖北文征》《鄂州史料集》,为地方文化传承倾注心血。尽管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一定冲击,被批判为“保守主义”,但他仍坚持认为“学术研究应独立于政治,实事求是”。 “文革”期间,左宗纶遭受迫害,著作被焚毁,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始终拒绝“揭发”他人。1972年,经周恩来总理过问,他得以恢复名誉,居家养病期间仍坚持撰写《八十自述》,回顾一生,强调“爱国不分党派,救国须赖实干”。 1974年,左宗纶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藏书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留言“愿吾辈所学,能为后世所用”。 #### 七、历史回响:学者与爱国者的双重印记 左宗纶的一生,始终游走于学术与社会之间,以“无党派”身份保持独立思考,却从未脱离时代洪流。他既深耕法律与教育,试图以学理推动社会进步;又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理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守民主与法治的底线。 作为学者,他融合中西法理,强调“法治不能脱离国情”,其著作对中国近代法制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作为爱国者,他拒绝依附任何政治势力,始终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根本,展现出传统士大夫“以道自任”的风骨。 1980年,湖北省政府为左宗纶平反,追认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法学家、教育家”。如今,鄂州家乡建有“夏声纪念馆”,其手稿与藏书被列为文物,成为后人缅怀这位“无党无派却有节”的世纪老人的见证。 左宗纶的人生轨迹,恰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追求真理与家国情怀的缩影——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爱国”与“民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