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钟[公元1887年-1949年,西北军著名将领]+像 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人物 李鸣钟,字晓东,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西北军著名将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著名的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李回冯玉祥部共练新军,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芳、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 李鸣钟:西北军的“忠厚良将”与爱国将领 李鸣钟(1887年-1949年),字晓东,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人,是民国时期西北军的核心将领之一,与冯玉祥、张之江、鹿钟麟等并称“西北军十三太保”。他一生历经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历史风云,以忠厚务实、治军严明著称,更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守爱国立场,成为近代河南籍将领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一、早年经历与投军崛起(1887-1911) 1887年,李鸣钟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今周口市沈丘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清末的中原大地灾荒频发,民生凋敝,李鸣钟自幼目睹底层疾苦,养成了坚韧朴实的性格。因家境贫寒,他早年仅读过几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为谋生辗转至开封、天津等地做杂役,期间目睹列强欺凌、清廷腐朽,逐渐萌生参军报国之志。 1907年,20岁的李鸣钟听闻新军招募士兵,遂奔赴河北廊坊,加入北洋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在军中,他因体格健壮、做事勤勉,且粗通文墨,很快被选入随营学堂学习。正是在学堂期间,他结识了时任队官的冯玉祥——这位日后影响他一生的“领路人”。冯玉祥赏识李鸣钟的忠厚与勇猛,将其调至身边担任警卫员,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袍泽之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冯玉祥在滦州举兵响应,李鸣钟随其参与起义,负责联络与侦察任务。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但李鸣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胆识与忠诚,让冯玉祥更加信任。此后,他跟随冯玉祥辗转于北洋各派系之间,从士兵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成为冯玉祥嫡系中的骨干。 二、西北军的“奠基功臣”(1912-1926)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不休,冯玉祥部几经沉浮,先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曹锟等势力,最终于1921年掌控陕西,形成相对独立的“西北军”雏形。李鸣钟始终追随冯玉祥,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成为其左膀右臂。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李鸣钟任冯玉祥部团长,奉命镇守河南彰德(今安阳)。他军纪严明,严禁士兵扰民,甚至亲自带队巡查街市,遇有违纪者当即严惩,深得当地百姓好评。战后,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李鸣钟因功升任旅长,驻军开封,开始参与地方治理。他主导修复了黄河堤防,并支持创办平民学校,展现出不同于一般军阀的治理眼光。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组建国民军,李鸣钟被任命为国民军第一军第六师师长,兼京师警察总监。任内,他协助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整顿北京治安,废除苛捐杂税,一度赢得“清廉师长”的赞誉。当时《顺天时报》曾报道:“李鸣钟师长所部,军容整肃,不扰市民,北京百姓咸称‘冯军来了,夜不闭户’。” 1925年,李鸣钟调任绥远都统(今内蒙古中部),成为西北军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绥远期间,他推行“屯垦实边”政策,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并创办“绥远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他还注重民族团结,与蒙古王公达成和解,稳定了边疆局势。这段时期,他的治理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绥远也成为西北军重要的后方基地。 三、北伐风云与功成身退(1926-1930) 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率西北军参加北伐。李鸣钟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辅佐冯玉祥制定作战计划,协调各路大军进攻河南、陕西。他提出“稳扎稳打,肃清后方”的策略,先平定陕西境内的吴佩孚残余势力,再挥师东进,与北伐军会师中原。 1927年,李鸣钟兼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参与河南政务。当时河南久经战乱,民生凋敝,他力主减免赋税,恢复农业生产,并支持冯玉祥创办河南大学,推动教育发展。同年,他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达到军事生涯的顶峰。 然而,随着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内部矛盾激化,冯玉祥与蒋介石、阎锡山等派系的权力斗争日益公开。李鸣钟虽为冯玉祥嫡系,却始终反对内战,主张“枪口一致对外”。1929年,冯玉祥与蒋介石决裂,李鸣钟因不愿参与内战,主动辞去军职,前往南京担任军事参议院参议——这一选择虽暂时远离了权力中心,却体现了他反对内耗的立场。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多次电邀李鸣钟归队。李鸣钟回电劝和:“国难当头,同室操戈,徒让外人耻笑。愿公等以民族为重,罢兵言和。”尽管未直接参战,他仍暗中保护了一批西北军旧部,避免其在战乱中被清算。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解体,李鸣钟心灰意冷,一度隐居天津,专注于实业与慈善。 四、抗日烽火中的坚守(1931-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李鸣钟毅然结束隐居,重返军政舞台。他通电全国,呼吁“停止内争,一致抗日”,并在北平、天津等地组织抗日救国会,联络西北军旧部与爱国人士,募集物资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李鸣钟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任同盟军总参谋长。他协助冯玉祥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参与收复多伦等战役,成为同盟军的核心决策者之一。同盟军失败后,李鸣钟遭到南京政府通缉,被迫再次避居天津租界,但仍通过秘密渠道支持华北的抗日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李鸣钟不顾个人安危,公开致电蒋介石,请求“奔赴前线,效命疆场”。他被任命为第一战区高等顾问,负责协调河南地方武装与正规军的配合。在豫东会战期间,他亲赴沈丘、周口等地,动员家乡民众组织抗日自卫队,破坏日军交通线,为正规军争取了撤退时间。 1941年,日军占领河南大片地区,李鸣钟的家乡沈丘沦陷。他的侄子李庆林组织抗日游击队,在他的暗中支持下,多次袭击日军据点,最终壮烈牺牲。李鸣钟强忍悲痛,在重庆发表演说:“吾侄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凡我同胞,皆应抱必死之心,驱逐倭寇,还我河山!”其爱国精神感染了无数军民。 抗战期间,李鸣钟始终拒绝与日伪合作。汪伪政权曾多次派人诱降,许以“河南省省长”等高位,均被他严词拒绝:“我李鸣钟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宁做断头尸,不做亡国奴!”为表决心,他甚至公开焚毁了日伪送来的“委任状”,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1945-1949)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李鸣钟回到河南,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兼赈济委员会主任。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在周口、沈丘等地主持难民安置与灾荒救济,修复学校与农田,深受家乡百姓爱戴。当时《河南民国日报》曾报道:“李公晓东,每至一地,必访贫问苦,布衣素食,与民同甘苦,百姓呼之为‘李青天’。” 1946年,内战爆发,李鸣钟再次呼吁和平,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策。他拒绝参与“剿共”行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释放了一批被关押的进步青年。1948年,他因“同情共党”被解除职务,迁居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计划将李鸣钟强行带往台湾,他以“年老体衰,故土难离”为由坚决拒绝,并暗中保护了一批民主人士。同年6月,李鸣钟因长期积劳与忧愤,在上海病逝,享年62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吾一生无他求,唯盼国家统一,百姓安乐。死后葬我于家乡沈丘,看我中华复兴。” 1950年,李鸣钟的灵柩被护送回沈丘安葬。198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其为“爱国民主人士”,并为其修建纪念碑,碑文赞曰:“晓东先生,戎马一生,忠于民族,耻于内战,功在国家,泽被乡梓。” 结语 李鸣钟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的缩影:他起于草莽,在军阀混战中坚守良知,在抗日烽火中挺身而出,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先。作为西北军的核心将领,他不仅以治军严明、体恤百姓赢得了“忠厚良将”的美誉,更以反对内战、坚持抗日的立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本色。 如今,在他的家乡沈丘县,李鸣钟故居与纪念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仍在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守护家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