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彦饶[五代十国][?-937年,五代时期的后唐军事将领] 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人物 符彦饶,陈州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人,是中国五代时期的后唐军事将领。后唐庄宗朝蕃汉总管符存审之第二子。少骁勇,能骑射,仕后唐,任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诛叛将张谏,拜忠正军节度使,入后晋拜义成军节度使。 符彦饶(?-937年),五代时期后唐军事将领,祖籍陈州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出身将门世家,为唐末五代名将符存审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女婿(其妹嫁于李存勖之子)。他一生历经后唐、后晋初年的动荡时局,以勇武善战著称,却因卷入军事政变而终至身死,其生平折射出五代乱世中武将的生存困境与命运无常。 将门出身,少年从军 符彦饶出生于军事世家,其父符存审是前晋、后唐的开国元勋,历经大小百余战,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建立霸业,官至宣武军节度使、中书令,死后追封秦王。作为将门之子,符彦饶自幼耳濡目染军旅生涯,少年时便随父在军中历练,习得一身武艺与兵法谋略。 五代时期,武将家族多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延续军事影响力。符存审共有九子,其中符彦超、符彦饶、符彦卿等皆为一时名将。符彦饶在兄弟中排行居中,因父亲的功勋与自身能力,早年便获授军职,初任效节军指挥使,负责守卫都城或随大军征战。史载其“善骑射,胆略过人”,在青年时期便参与过平定幽州刘守光、抗击后梁等战役,虽未独当一面,却已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崭露头角。 后唐时期的军事历练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后,符存审已病逝,符彦饶凭借父荫与战功,获封刺史之职,先后镇守磁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河北永年)等地。此时的后唐虽统一北方,却因庄宗治国失当,内部矛盾渐显。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发生兵变,庄宗命李嗣源(即后唐明宗)前往平叛,不料李嗣源被叛军拥立,回师洛阳夺取政权。这场政变中,符彦饶立场微妙——他既为庄宗姻亲,又与李嗣源同属河东军事集团(符存审曾是李嗣源的老上司),最终选择归附明宗,得以保全职位。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致力于稳定政局,对符氏家族仍加笼络。符彦饶因“治军严整”被调任忠正军节度使(治所许州,今河南许昌),成为镇守一方的藩帅。任内,他一方面镇压地方流民起义,维护治安;另一方面推行轻徭薄赋,缓和因战乱加剧的阶级矛盾,史载其“在许州三年,境内稍安”,展现出不同于一般武将的治理能力。 933年,明宗病重,其子李从荣发动兵变,试图夺取皇位。符彦饶此时正奉调回朝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掌禁军步兵,他果断率军参与平叛,斩杀李从荣党羽,因功加授检校太傅,封开国侯。此役后,他成为后唐禁军核心将领,地位愈发重要。 邺都兵变,立场摇摆 934年,明宗病逝,其子李从厚即位(闵帝),但仅数月便被凤翔节度使李从珂(末帝)推翻。李从珂即位后,对藩镇势力猜忌加深,尤其忌惮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晋高祖)。936年,石敬瑭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并向契丹借兵,后唐陷入内战。 此时,符彦饶正担任义成军节度使(治所滑州,今河南滑县),滑州地处黄河沿岸,是连接汴梁与洛阳的交通要冲。李从珂命其率军驻守河阳(今河南孟州),抵御石敬瑭大军。然而,后唐军心涣散,将领多与石敬瑭暗中勾结,符彦饶虽奉命抵抗,却因“麾下将士多怀二心”而屡战不利。同年十一月,契丹军与石敬瑭部攻克洛阳,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灭亡,石敬瑭建立后晋。 面对改朝换代,符彦饶选择投降后晋,因“献城归附”之功被石敬瑭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治所汴梁,今河南开封),仍握有重兵。这一选择虽使其暂时保全了地位,却也为日后的命运埋下隐患——五代时期,“贰臣”往往难以获得新政权的完全信任,而宣武军作为都城屏障,更是帝王猜忌的焦点。 治汴与变乱:权力漩涡中的悲剧 937年,符彦饶赴任汴梁,此时的汴梁虽为后晋都城,却因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而人心浮动,军中将士对契丹的压迫与朝廷的软弱多有不满。符彦饶到任后,试图整顿军纪,加强城防,却因急于树立权威而与麾下将领产生矛盾。 当年七月,驻守汴梁的奉国指挥使马万、滑州指挥使卢顺密等因不满“契丹使者骄横索贿”,暗中串联士兵,计划发动兵变,驱逐契丹使者并控制汴梁。事发当晚,乱兵焚烧牙门,劫掠府库,符彦饶闻讯后,率亲兵出府镇压。史载其“披甲上马,立于街中,厉声呵止乱兵”,一度控制了局面。 然而,在平乱过程中,符彦饶的处置方式引发争议。他斩杀了几名带头叛乱的士兵后,却接受了马万等人的“谢罪”,未深究余党。此举被朝廷解读为“姑息养奸”,甚至怀疑其暗中纵容兵变。当时的后晋宰相桑维翰素与符氏家族不和,趁机向石敬瑭进言,称“彦饶握强兵于肘腋,心怀异志,今不除之,必为后患”。 石敬瑭本就对符彦饶的将门背景与军事实力心存忌惮,加之兵变刚平,急需稳定局势以向契丹示好,遂下令将符彦饶逮捕入狱。同年八月,未经详细审讯,符彦饶便以“谋叛”罪名被处死,其家属被流放登州(今山东蓬莱)。一代名将,最终死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身后评价与家族影响 符彦饶之死,是五代时期“武将难善终”的典型案例。《旧五代史》评价其“勇而无谋,果于杀戮,却不知避祸”,认为他虽有治军之才,却缺乏政治敏锐性,在复杂的局势中未能妥善处理与朝廷的关系。而《新五代史》则更强调时代背景的影响,称“五代之将,多死于猜忌,非独彦饶也”,指出乱世中帝王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是悲剧的根源。 尽管符彦饶结局悲惨,但其家族的军事影响力并未终结。其弟符彦卿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传奇将领,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官至凤翔节度使、守太师,封魏王,成为宋太祖赵匡胤倚重的元老,其女分别嫁于周世宗柴荣与宋太宗赵光义,符氏家族因此成为跨越五代至宋的顶级将门。 符彦饶的生平,从将门子侄到封疆大吏,再到死于兵变疑案,浓缩了五代时期武将的典型轨迹:他们凭借武力获得权力,却也因武力而成为帝王的眼中钉;他们在朝代更迭中不断选择依附对象,却始终难逃“功高震主”的宿命。其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乱世的缩影,为后世研究五代军事史与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注脚。 如今,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区的地方史志中,符彦饶与其父符存审、其弟符彦卿一同被列为“宛丘名将”,其事迹虽不如父兄显赫,却因其独特的命运而被铭记——他提醒着后人,在权力与忠诚的博弈中,即便是将门虎子,也可能成为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