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武[公元1915年-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物 王学武,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原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少将,任中共河南省西华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河南人民自卫军大队政治教导员,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 王学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他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并非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王学武又名王立、王承教、王昭孟,1915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孙其屯村。他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4岁考入洛阳县贫民小学,1931年考入洛阳县初级师范。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国抗日热潮高涨,“一二八”上海事变和南京国民党政府迁都洛阳后,许多爱国学生到洛阳请愿,王学武积极参加,并与同学一起负责编辑校刊,组织“读书会”,出壁报,宣传抗日思想。 1934年初,王学武到洛阳县区立寇店小学当教员,半年后考入省立开封师范。1935年后的三年间,他先后在区立七里河小学、县立初级师范附小和区立关林小学任教。 投身革命 1937年9月,王学武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任洛阳县第四区区委书记。他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夜校,还利用寒假举办洛阳四区小学教员训练班,逐步转向在农民中发展组织,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3月,王学武前往豫东西华县,担任农民训练班党支部书记。他在此积极发展党员,进行形势和游击战争教育,为武装斗争做准备。徐州沦陷后,他奉命在西华组织武装,率部转战于黄泛区以东的淮阳、杞县、太康地区,与萧望东、吴芝圃领导的武装部队配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同年秋,王学武回到西华,先后担任西华县第三区区委书记、县委书记,豫东特委委员,同时还担任河南人民自卫军西华县大队政治教导员、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1939年5月,部队调往周家口,他随队行动,负责县大队党的工作。8月,在第二支队负责人离开后,他负责两个支队的工作。 抗战时期 1939年12月,王学武参与组织将改编为国民党第一战区自卫军第七路军的西华地方武装全部带到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部队正式编为新四军六支队第二总队,他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后升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5月,王学武任淮上地委副书记兼淮上办事处副主任,同年冬,兼任淮上独立团政委。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他参加了津浦路西反顽斗争,后奉命转入津浦路东,任皖东北保安政治部主任、淮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3月,他兼任淮宝第五团政委,7月调任邳睢铜分区政治部主任,11月,任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5年6月,王学武担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政治部主任,期间参加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和反顽作战,为保卫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2月,王学武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后,他参加了朝阳集、宿北等战役战斗。 1947年初,王学武任新组建的淮北挺进支队副政委,与司令员饶子健、副司令员赵汇川等率部返回以洪泽湖为中心的淮北边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淮北解放区重建和斗争。面对国民党优势兵力,淮北挺进支队在与后方断绝联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避强打弱,与敌周旋,始终坚守和保卫了淮北路东解放区。 1948年3月,王学武任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独立旅政委,后又担任江淮军区独立旅政委。他所率部队在淮北配合苏北、豫东、济南战役,并参加了淮海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以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军一三二师为基础,改编成第三野战军八兵团三十四军一〇一师,王学武任政委,之后还担任华东野战军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参加了渡江等战役战斗。 建国以后 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王学武任第四混成旅十团政委,不久后调任空十师政委。 1951年,王学武率空十师入朝作战。1952年回国后,他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不久再次入朝,先后担任空十师政委、志愿军空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反绞杀战、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等,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王学武继续在空军系统任职,先后担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59年,他因病休养。1961年,王学武晋升为少将军衔,同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4年2月3日,王学武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王学武将军一生投身革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安宁奉献了毕生精力,其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