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湘楚五十载:人民公仆王治国的传奇人生
王治国,1923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年仅16岁的他于1939年1月投身革命,次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征程。1949年4月,作为军分区宣传科长的王治国随军南下,自此与湖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整整半个世纪。
一、南下入湘:从军事工作到地方建设的转型
初到湖南,王治国首先在岳阳负责整编训练国民党岳阳县自卫团。随着军队干部转地方工作的安排,他进入湘潭地委办的建设学院任职。1950年3月,调任湘潭县委委员兼城关区区长,湘潭建市后,又先后担任湘潭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在这些岗位上,他迅速适应地方工作节奏,积极推动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1952年7月,王治国出任湘阴县委书记。彼时的湘阴,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水患频发。上任仅两个月,湘阴便遭遇特大水灾,鼎新垸、民新垸溃决,1600多人不幸遇难。面对严峻灾情,他第一时间带领干部群众投入抗灾救灾,组织生产自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帮助当地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此次水灾过后,王治国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省、地委的领导下,他组织湘阴人民整修南洞庭湖。通过艰苦努力,1953年湘阴实现大丰收,不仅超额完成征购任务,也保障了群众的粮食供应。然而,1954年6月,长江流域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水,湘阴大部分堤垸漫溃,20多万湖区群众无家可归。面对这一困境,王治国创新提出“借鸡生蛋”的救灾办法,将湖区灾民转移至山区,利用山区“冬闲田”开展生产自救。同时,他积极协调山区与湖区群众关系,提出“天下农民是一家,有难大家帮”的口号,有效化解了双方矛盾,实现了团结抗灾,加强了两大区域农民的团结。
1954年灾后,王治国担任省整治洞庭湖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南洞庭湖指挥长,带领湘潭地区等地的干部、民工和技术人员开展治湖工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6万多人克服严寒和施工难题,仅用3个多月时间,修建4道新堤,总长500里,完成土石方680多万方,堵住7个溃口,为南洞庭湖区的抗洪抗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耕湖南:全方位推动地方发展
1956年春,王治国接任湘潭地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将水利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连续三年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攸县酒埠江水库、醴陵官庄水库、岳阳铁山水库等众多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设施,均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建成。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1964年,湘潭地区划分调整后,王治国回到省委任职,先后担任省委农村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农林水办副主任等职务。1965年,韶山灌区工程启动,他担任副总指挥兼副政委及工程党委书记,与总指挥华国锋密切配合,组织10万民工仅用1年时间便建成通水,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此后,他还积极支持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等众多水电工程以及全省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始终将水利视为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此外,他在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也付出诸多努力,起草了全省学习洛塔、野鸡坪的决定,推动了湖南农村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基础改善。
在粮食生产领域,王治国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湖南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责任,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在湘潭任职期间,就积极推广醴陵积绿肥、挖凼子的经验,开展积农家肥运动。1957年,他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专题汇报“醴陵企石农业社狠抓肥料建设,实现亩产过千斤”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在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面对社会上对杂交稻推广价值的质疑,王治国坚定支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杂交水稻的试验与推广。他组织协调全省各方力量,将试验、示范、推广紧密结合,统一农业科研、院所校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思想与行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湘南、湘中、湘北地区的杂交水稻种植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湖南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的目标,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1994年,他因在杂交水稻推广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袁隆平基金奖”。
三、为官之道:朴实正直与坚守原则
王治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朴实的作风和坦荡的襟怀。在湘阴任职时,正值“三反”“五反”运动,他一方面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开展自我批评,以身作则,在《新湖南报》上公开检讨自己结婚时的“奢侈”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看待运动,强调团结帮助领导干部“下楼洗澡、轻装上阵”,有效化解了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
作为领导,他性情率直、作风民主,常以“我们是大哥二哥麻子哥”来鼓励班子成员畅所欲言、共同决策。在讨论工作时,即便大家争论激烈,他也从不计较,事后依然全力支持同事工作、关心同事生活,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王治国始终坚守党的原则,公私分明。1979年,与他感情深厚的外甥带着子女希望他帮忙在湖南找工作,却被他果断拒绝。此后,再无亲戚向他提出类似请求。这种坚守原则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常年深入基层调研。无论是担任县委书记、地委领导,还是省级领导,他都很少坐在办公室,经常轻车简从,深入乡村、农户家中,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他偏爱走小路,因为这样更能了解真实情况。在张家界的开发过程中,正是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独特价值,积极宣传推动,才使得张家界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逐步展开,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983年,王治国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担任省顾委副主任;1992年12月,正式从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岗位退休;1995年1月,经中央批准离休。即便离开工作岗位,他依然心系湖南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2014年2月19日6时40分,王治国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王治国在湖南奋斗的50年里,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在水利建设、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他朴实正直、坚守原则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湖南人民,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湖南的发展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