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治国

原湖南省委书记
王治国
王治国[公元1923年-2014年,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湖南省顾委副主任
王治国,1923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王治国同志随部队南下湖南,先后在湘潭市、湘阴县、湘潭地区、省委、省政府、省顾问委员会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92年12月,从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1995年1月,中央批准王治国离休。2004年2月,中央批准王治国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2月19日6时40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扎根湘楚五十载:人民公仆王治国的传奇人生
王治国,1923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年仅16岁的他于1939年1月投身革命,次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踏上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征程。1949年4月,作为军分区宣传科长的王治国随军南下,自此与湖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整整半个世纪。

一、南下入湘:从军事工作到地方建设的转型
初到湖南,王治国首先在岳阳负责整编训练国民党岳阳县自卫团。随着军队干部转地方工作的安排,他进入湘潭地委办的建设学院任职。1950年3月,调任湘潭县委委员兼城关区区长,湘潭建市后,又先后担任湘潭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在这些岗位上,他迅速适应地方工作节奏,积极推动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1952年7月,王治国出任湘阴县委书记。彼时的湘阴,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水患频发。上任仅两个月,湘阴便遭遇特大水灾,鼎新垸、民新垸溃决,1600多人不幸遇难。面对严峻灾情,他第一时间带领干部群众投入抗灾救灾,组织生产自救,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帮助当地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此次水灾过后,王治国深刻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省、地委的领导下,他组织湘阴人民整修南洞庭湖。通过艰苦努力,1953年湘阴实现大丰收,不仅超额完成征购任务,也保障了群众的粮食供应。然而,1954年6月,长江流域洞庭湖区遭遇特大洪水,湘阴大部分堤垸漫溃,20多万湖区群众无家可归。面对这一困境,王治国创新提出“借鸡生蛋”的救灾办法,将湖区灾民转移至山区,利用山区“冬闲田”开展生产自救。同时,他积极协调山区与湖区群众关系,提出“天下农民是一家,有难大家帮”的口号,有效化解了双方矛盾,实现了团结抗灾,加强了两大区域农民的团结。

1954年灾后,王治国担任省整治洞庭湖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南洞庭湖指挥长,带领湘潭地区等地的干部、民工和技术人员开展治湖工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6万多人克服严寒和施工难题,仅用3个多月时间,修建4道新堤,总长500里,完成土石方680多万方,堵住7个溃口,为南洞庭湖区的抗洪抗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耕湖南:全方位推动地方发展
1956年春,王治国接任湘潭地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将水利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连续三年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攸县酒埠江水库、醴陵官庄水库、岳阳铁山水库等众多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设施,均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建成。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1964年,湘潭地区划分调整后,王治国回到省委任职,先后担任省委农村部副部长、省人民政府农林水办副主任等职务。1965年,韶山灌区工程启动,他担任副总指挥兼副政委及工程党委书记,与总指挥华国锋密切配合,组织10万民工仅用1年时间便建成通水,圆满完成这一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此后,他还积极支持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等众多水电工程以及全省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始终将水利视为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此外,他在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也付出诸多努力,起草了全省学习洛塔、野鸡坪的决定,推动了湖南农村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基础改善。

在粮食生产领域,王治国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湖南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责任,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在湘潭任职期间,就积极推广醴陵积绿肥、挖凼子的经验,开展积农家肥运动。1957年,他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扩大会议上,专题汇报“醴陵企石农业社狠抓肥料建设,实现亩产过千斤”的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在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面对社会上对杂交稻推广价值的质疑,王治国坚定支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动杂交水稻的试验与推广。他组织协调全省各方力量,将试验、示范、推广紧密结合,统一农业科研、院所校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思想与行动。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验,分类指导湘南、湘中、湘北地区的杂交水稻种植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湖南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的目标,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1994年,他因在杂交水稻推广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袁隆平基金奖”。

三、为官之道:朴实正直与坚守原则
王治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朴实的作风和坦荡的襟怀。在湘阴任职时,正值“三反”“五反”运动,他一方面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开展自我批评,以身作则,在《新湖南报》上公开检讨自己结婚时的“奢侈”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看待运动,强调团结帮助领导干部“下楼洗澡、轻装上阵”,有效化解了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

作为领导,他性情率直、作风民主,常以“我们是大哥二哥麻子哥”来鼓励班子成员畅所欲言、共同决策。在讨论工作时,即便大家争论激烈,他也从不计较,事后依然全力支持同事工作、关心同事生活,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王治国始终坚守党的原则,公私分明。1979年,与他感情深厚的外甥带着子女希望他帮忙在湖南找工作,却被他果断拒绝。此后,再无亲戚向他提出类似请求。这种坚守原则的态度,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常年深入基层调研。无论是担任县委书记、地委领导,还是省级领导,他都很少坐在办公室,经常轻车简从,深入乡村、农户家中,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他偏爱走小路,因为这样更能了解真实情况。在张家界的开发过程中,正是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独特价值,积极宣传推动,才使得张家界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逐步展开,为湖南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983年,王治国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担任省顾委副主任;1992年12月,正式从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岗位退休;1995年1月,经中央批准离休。即便离开工作岗位,他依然心系湖南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2014年2月19日6时40分,王治国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王治国在湖南奋斗的50年里,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在水利建设、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他朴实正直、坚守原则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湖南人民,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湖南的发展历史中。 
上一篇:王凤山
中国第二大姓氏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文化领域的开拓者
落马官员
开国上将
浙江省委原书记
开国少将
澳大利亚工党政治家
佛山市卫生局原局长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
甘肃省委原书记
文学巨匠
经济学家,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高级编辑
原湖南省委书记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著名水利学家、教育家
甘肃省委原书记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开国大校
原湖南省委书记
香港南丰集团创办人
原冀中军区某部指导员
战斗英雄,革命烈士
中国内地男编剧、演员
杰出作家
原山西省法学会顾问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
黑龙江省委原书记
原湖南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晚清大臣、学者
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