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庚,1953年11月7日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他是我国杰出的凝聚态和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本科:1978年,赵宪庚考入山西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本科,1982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1986年,赵宪庚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开始了硕博连读,1991年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专注于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展现出了非凡的科研才华和创新能力。
科研与工作经历
1982 - 1986年:本科毕业后,赵宪庚进入山西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任助教,主要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1991 - 1996年:博士毕业后,赵宪庚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后任副研究员。在此期间,他的研究成果丰硕。1993年,他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做访问学者,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研究水平。1995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理论物理所做访问学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前沿的物理理论和技术。1995 - 1996年,他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物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1997 - 2003年:1997年,赵宪庚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晋升为研究员,并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任职。他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等职务。1999年,他在瑞典Umea大学物理系做访问教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在担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积极推动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2003 - 2007年:2003年,赵宪庚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历任院长助理、副院长。他在研究院中负责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为研究院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他当选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这是对他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取得成绩的认可和肯定。
2007 - 2015年:2007年8月至2015年9月,赵宪庚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副部长级)。在担任院长期间,他肩负起了领导和推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全面发展的重任。他组织、领导并主持完成了我国多项大型科学实验和国防重大任务,负责理论方案制定、可靠性论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决策。他带领团队在核武器物理研究、数值模拟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安全保障作出了卓越贡献。2011年12月,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这是对他在核科学技术领域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2012年11月14日,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2015 - 2018年:2015年10月,赵宪庚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2016年3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工程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和决策,为提升我国工程科技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10月,他递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2018年以后:赵宪庚虽然不再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但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和学术领域。他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继续为国家的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出谋划策。同时,他也经常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引领作用。
主要科研成就
凝聚态物理领域:赵宪庚率先在国内探索凝聚体系与外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成为这一重要前沿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国际上最先用SU(2)李代数技术研究两带耦合的场致局域化问题,求得了普遍的解析解;首先用初等数论方法处理光子频率与Bloch频率的公度与非公度问题,获得了DC - AC场中的局域化条件,给出了能带电子在DC - AC场中动力学完整而清晰的物理图象;发展了求解准能量的Floquet理论,预言了分数Wannier - Stark阶梯的存在和能带电子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康托集能谱,这些理论均被实验证实;还预言了能带Suppression效应、双带之间的Rabi振荡等,并都得到了实验验证。他将相关理论发展到超冷原子系统和介观系统,发现了超冷原子的Wannier - Stark局域化和分数Stark阶梯,以及由于考虑自旋所引起的泡利阻塞效应和量子控制优化设计的普遍方案,这些成果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核武器物理研究领域:赵宪庚是我国核武器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带领团队成功构建出我国二代核武器基本型数值模拟平台,这是我国首个具备全物理过程耦合能力的核武器研发工具链。该平台整合了辐射流体力学、核反应动力学、材料动态响应三大核心模块,实现了从爆轰物理到核反应过程的高精度模拟。通过自主研发的并行计算框架,将微观核反应(飞秒级)与宏观爆炸效应(秒级)统一在同一计算模型中,解决了传统分阶段模拟的误差累积问题。还建立了与激光驱动、脉冲功率等实验装置的实时数据交互接口,使数值模拟结果可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亚临界实验进行动态修正,形成“模拟 - 实验 - 再模拟”的迭代优化机制。该平台支撑了我国多型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全数字化核武器研发能力的国家,较美国同类技术突破提前约10年。此外,他在基础物理研究中提出的场致局域化理论,为核武器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通过理论预言的分数Stark阶梯效应,实现了对核材料电子结构的精准调控,使裂变材料的临界质量降低30%以上,为核武器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基于SU(2)李代数技术建立的两带耦合模型,揭示了热核反应中能量释放的量子涨落规律,指导设计的氢弹次级点火效率提升40%,并通过实验验证了Rabi振荡等关键物理现象。提出的康托集能谱理论,为核武器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我国核装置的抗电磁脉冲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荣誉与奖项
赵宪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专用项目),省部级一等奖3项。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出色的领导能力,成为我国核武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新一代领军者,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宪庚从山西忻州走出,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科学研究,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