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山(1906年8月11日—1942年6月18日),字鸣岐,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寨村人,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军暂编第四十五师师长,抗日英烈。
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在晋北茹越口抗击日军,参加太原保卫战,后转战晋西临县、汾阳等地。1942年春,日军清水、长野两师团及伪军两万余人,向汾河一带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时,王凤山率部首先渡过汾河,在万泉县西北与日军激战,歼敌一部。6月18日,在张翁村阵地与日军激战时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晋陆军中将。
1986年,民政部颁发证书,确认王凤山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铁血丹心照汗青:抗日英烈王凤山传奇
王凤山,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寨村的贫寒农家。因自幼聪慧过人,乡亲们感其天赋,自发凑钱供他求学。凭借自身努力,王凤山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目睹国家内忧外患、列强肆意欺凌,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考入山西学兵团第四期。学兵团改制为北方军官学校后,他进入第一期工兵科第一队深造,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军旅征程。
1928年毕业后,王凤山留校担任工兵科第二分队上尉分队长。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加入于镇河率领的军官学生队,后参与中原大战,在战火淬炼中,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职务也从基层军官逐步升至连、营长。1931年,王凤山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九师连长,开启了他抗击外敌的戎马生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任第六十九师第二〇三旅四二七团第三营营长的王凤山,投身于平型关战役的茹越口保卫战。战斗中,主阵地与相邻阵地接连被日军突破,旅长梁鉴堂不幸阵亡,面对危局,王凤山毫不退缩,亲自冲锋陷阵,与日军展开惨烈肉搏。最后,在卫士强行拖拽下,他才跳下山崖,因途中酸枣丛阻挡才得以脱险。即便如此,他返回忻州途经家乡时,大衣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这是他英勇作战的见证。
1938年,王凤山升任第四二七团代理团长,率部转战晋西临县、汾阳等地,持续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1939年,他调任军事突击团团长,次年春晋升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整理处少将副处长,负责部队整训工作,为提升军队战斗力倾注心血。1941年初,王凤山担任第三十四军第二一八旅旅长,不久后,该旅扩编为暂编第四十五师,他出任师长,率部驻守汾河以南的万泉、荣河、河津一带。当时,汾南地区物产丰富,日军为掠夺资源,在当地修筑工事、建立据点。王凤山率领暂编第四十五师主动出击,在大德庄、乔村等战斗中多次重创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1942年6月,驻山西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妄图以武力诱降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向汾河一带的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为扭转战局,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组织晋西北保卫战,王凤山奉命率部在汾南开展游击作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第三十四军各部遭受重创,暂编第四十三师全军覆没,暂编第四十四师溃散,唯有王凤山的暂编第四十五师依然顽强抵抗。他骑着白马,率部与日军激战二十八天,连续取得大德庄、望嘱村、乔村等战斗的胜利。其灵活巧妙的战术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令日军闻风丧胆,甚至悬赏一万大洋企图活捉他。
6月17日拂晓,万泉、荣河、临晋等县的千余日军,在飞机、大炮和战车的掩护下,对王凤山及其暂编第四十五师师部和第二团所在的万泉县张瓮村发起突袭。王凤山亲临前线指挥,以“抗日必胜,为国捐躯光荣”鼓舞将士士气,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两昼夜的殊死抵抗,日军虽伤亡惨重,但仍未能突破防线。18日中午,河津日军千余人前来增援,战局急转直下。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密集火力突破阵地,双方陷入白刃格斗。王凤山听闻后,亲率预备队发起逆袭,与日军展开近身搏杀。战斗中,特务连连长王士新及全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王凤山左胯负伤却坚持不退。因张瓮村北地势开阔,缺乏掩护,指挥所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王凤山右腹不幸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但他强忍剧痛,拒绝撤离战场。最终,在卫士畅炎海、参谋王悦来的搀扶下,王凤山撤至平原村,于下午五时许壮烈殉国。
王凤山殉国后,遗体暂厝于乡宁县北坡村。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悼念。他的部下前往家中探望时,个个血迹斑斑、神情悲痛,尽管他们未言明噩耗,但王凤山的妻子已猜到丈夫牺牲的消息。收殓遗物时,这位坚强的女性咬着小笤帚把,强忍着悲痛不让自己哭出声。王凤山一生清廉,直至入殓时,脚上还穿着破旧的布鞋。举行追悼会时,正值盛夏,遗体腐烂生蛆,他的妻子含泪说道:“你活着时刚强,死了也要刚强,蛆虫不要再往外爬了。人死了也要像活着一样,铮铮铁骨,洁身自爱,把清白留给人间,不给世人添麻烦。”此后,蛆虫竟真的不再爬出,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更彰显出王凤山及其家人的高洁品格。
王凤山的遗物中,望远镜和手枪赠予了战友,一块因他重伤拍击而损坏的手表,被妻子保存下来,后交给参军的儿子王继志。此外,还有布鞋、军毯、马褡子等,寄托着家人对他的深切怀念。更令人惋惜的是,他记录战斗经历的十多本日记,在战乱中不幸散佚,其中贴着他三个儿子的照片,幼子虽未入镜,但他特意在旁写下名字“平定”,饱含着对和平的殷切期盼。
王凤山牺牲后,他的英勇事迹被改编为话剧《盘肠英雄王凤山》,在第二战区广泛上演,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日斗争。1943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并将张瓮村改名为“凤山村”,村小学改名为“凤山小学” (1947年当地解放后废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同样铭记着这位抗日英雄,他的事迹被载入《山西通志·人物志》《五台志》《万荣志》等重要文献,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军录》中也有专门传略。1986年4月11日,国务院民政部确认王凤山为烈士,并颁发证书。此后,纪念活动不断举行,2002年,张瓮村召开纪念张瓮战役60周年座谈会;2008年,当地提议建立抗日纪念碑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9月,王凤山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王凤山之子王述志代表英烈子女接受检阅,向世人展现着英雄后代的风采。
王凤山育有三子,长子“平阳”、次子“平陆”以出生地命名,幼子“平定”寓意对和平的向往。父亲牺牲后,三子分别改名“承志”、“继志”、“述志”,以此表达继承父亲遗志的决心。长子王承志在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后随校迁台,成为台湾成功大学教授,于2015年1月27日离世;次子王继志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65年转业,退休前任职于杭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幼子王述志毕业于山西农学院,退休前担任太原北郊区科协副主席。如今,王凤山分布在两岸的后代们,共同期盼着能恢复“凤山村”村名和“凤山小学”校名,并为王凤山立碑纪念。太原市政协原副秘书长刘大寿长期收集保存王凤山的珍贵资料,积极推动此事,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王凤山将军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