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白戈,一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以笔为戈、矢志不渝的坚毅战士,卓越的领导者与贡献者。他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任白戈于 1906 年 6 月 5 日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九栋碑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的他便历经生活的艰辛,母亲的早逝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好在有亲戚的资助,他才得以继续求学。但艰难的环境并未磨灭他的志向,反而促使他对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一颗改变国家命运、拯救人民于水火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24 年,任白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充县立中学职业师范班。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进步书籍,开始接触到先进的思想理念,逐渐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任白戈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在运动中,他迅速成长,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组织能力,后经吴季蟠和任启愤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此后,他便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在学生中开展宣传工作,传播革命思想,为革命事业积聚力量。 1926 年,任白戈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 —— 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天,他带领学生参加了南充六合丝厂工人针对资本家盛克勤的大罢工。这次罢工运动意义重大,但也激怒了军阀何光烈,任白戈因此成为被追捕的目标之一。为了安全,他拿着吴玉章的名片,前往重庆中法学校学习。在重庆,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进入团地委领导班子,负责共青团重庆地委宣传工作。他积极响应中共重庆地委的部署,大力宣传孙中山的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积极号召重庆民众起来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在重庆地区掀起了革命宣传的热潮。 1927 年,震惊全国的重庆 “三・三一” 惨案发生,任白戈当时正在打枪坝会场担任总记录。在那场血腥的大屠杀中,他身处险境,却临危不惧,从会场突围后,历经艰难,从通远门跳城墙后渡过嘉陵江,死里逃生。之后,他按照杨闇公的安排部署,组建重庆党团临时特别委员会。在惨案后的艰难处境中,他四处寻找战友,联络党员,率领幸存下来的党团员,整理惨案善后事宜,努力清理和恢复部分党组织,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党中央派傅烈到重庆成立中共四川省临委,任白戈担任省委秘书。同年 11 月 5 日,他又肩负起中共江北县委书记的重任,与何祝嵩、李炳奎等同志一起,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努力奋斗。 1929 年,任白戈前往上海,与沙汀等九人共同创办辛垦书店。在上海这个风云变幻的革命前沿阵地,他不仅在书店的经营管理上付出诸多心血,还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他先后翻译了《伊里奇的辩证法》《机械唯物论批判》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力量。同时,他与沙汀等人还组织编辑刊物《二十世纪》,在当时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中造成了较大影响,为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阵地。1933 年,他加入左联,先后担任左联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务,以笔为武器,在文化战线上与反动势力展开了激烈斗争,为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日益猖獗,对进步人士的迫害不断加剧,1935 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任白戈被迫东渡日本。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他也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而是积极利用在日的机会,号召进步青年投身抗日斗争,为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积蓄力量。 1937 年春天,任白戈怀着满腔热血返回祖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和妻子一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他进入陕北公学,成为一名教师,后又进入抗大总校担任教员。在教育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致力于为我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他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革命经历,激发着学员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为抗战前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任白戈转战晋冀鲁豫地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跟随第二野战军挺进西南,参与了解放西南的战斗。西南解放后,任白戈留在重庆工作。当时的重庆,百废待兴,经济秩序混乱,物价飞涨,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活和新生政权的稳定。任白戈积极投身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工作中。他深入调研市场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组织调配物资,加强市场监管,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稳定了物价,抑制了通货膨胀,不仅稳定了群众的生活秩序,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赢得了重庆市民的广泛赞誉。此后,他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西南文联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务,在不同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殚精竭虑。在担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期间,他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庆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 1966 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中,任白戈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1966 年 7 月 1 日,《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国防文学是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口号》的文章,并在文章中点名批评了任白戈。他因此受到冲击,被错误地扣上了 “反革命” 的帽子,被污蔑为 “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的支持者,成为继彭真之后,全国第二个被 “打倒” 的大城市市委书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暴,任白戈一身正气,坚贞不屈。他拒绝承认那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实之词,与造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即便身体和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意志。 直到粉碎 “四人帮” 后,任白戈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的名誉得以恢复,重新复出工作,并担任了四川省政协主席等职务。此时已年近古稀的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向年轻一代讲述革命历史和传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86 年,任白戈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 80 岁。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再到遭受磨难时的不屈抗争,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他以笔为剑,在文化战线上冲锋陷阵;他以身为范,在领导岗位上鞠躬尽瘁。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