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春,笔名向春,女,1963 年出生,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民盟成员。1985 年,她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院,毕业后随即在内蒙古教育学院任教。1993 年后,任西部发展报社副刊编辑,并担任兰州市作协副主席一职。
任向春于1985 年开启创作生涯并发表作品。2004 年,她成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创作成果丰硕,著有长篇小说《鸡蛋放在哪只鞋子里》《刀子的温存》,以及小说集《跌入红唇》等,还发表了十余篇中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身体补丁》荣获黄河文学二等奖 。
任向春,内蒙古巴彦淖尔人,作为小说作家,她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是鲁迅文学院第二期高研班学员,更是被誉为“甘肃小说八骏”之一 。其作品创作颇丰,在《当代》《十月》等知名刊物发表文字超二百万字,且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长篇小说选刊》等转载。著有《妖娆》《河套平原》等四部长篇小说,以及《时间漏洞》《向春的小说》《西口外》《被切除》等小说集。其中,《被切除》斩获16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二等奖;《2007年快乐情事》荣获《作品》金小说奖;《刀子的温柔》《河套平原》《飞蚊症》分别获得甘肃省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敦煌文艺一等奖。2017年,她荣获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还多次摘得黄河文学奖。
任向春的小说笔触细腻,语言运用娴熟,风格富丽柔软、色彩斑斓,笔下人物鲜活立体。她本人也如名字一般,笑容和煦温暖。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她,此地横卧在九曲黄河最北端,后来她又顺河而上,定居在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一生与黄河沿岸土地结下深厚情缘。河套平原北靠阴山,面朝黄河,是游牧民族栖居地,蒙汉杂居,民风淳朴。或许因拥有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任向春性格洒脱不羁。当地有一种叫“糖蔓菁”的甜菜,在河套方言里,“唐”有傻、楞、冒失、率真之意,河套人便将这类性格的女人称作“糖蔓菁”,而任向春就如这“糖蔓菁”,心直口快、真诚坦率。河套人崇尚农业,认为种地开渠才是正经营生,这种对生命循环的信仰和崇拜,也深深影响着任向春。
1988年,怀揣对边塞诗和《读者文摘》的向往,任向春踏上前往兰州的包兰线列车。全家一同乘车,一天一夜的慢车旅程,让她有时间欣赏沿途风景,列车沿着黄河溯流而上,进入青白石后,便望见了兰州。
任向春将2000年视为自己的写作元年。起初写作时,她面临诸多困惑,既受文学“范本”约束,又被个人感受束缚。当时年近不惑的她,看着同龄人在文学道路上领先,年轻新锐又不断涌现,一度迷茫。但她及时调整心态,凭借对生活的热爱,以自然真诚的态度创作,其作品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率真之气。著名作家弋舟评价她“令人踏实”。
在写作生涯中,任向春经历了不同阶段。最初,她从生活感受出发,创作了《梦幻葡萄》《蓝绸子》等作品,此阶段写作驾轻就熟,易打动读者,属于“见山就是山”的阶段。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意识到经验型写作易被淹没,于是开始沉淀。2009年,《河套平原》问世,这部作品以柔曼笔触讲述河套平原的往事,文风大变,标志着她进入“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在这部小说里,她的天赋得到充分展现。为创作《河套平原》,她在五年间往返包兰线五十多次,深入搜集素材,对河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后,她又创作了《西口外》《泥棺材》等作品,持续抒发对河套的热爱。同时,她也创作了不少城市女性题材作品,在题材转换中不断成长。
2012年,一场大病让任向春进入“见山又是山”的创作阶段,她依据自身经历创作了《被切除》《飞蚊症》等作品,展现出对生命的感悟。
对于兰州,任向春感情深厚。孩子在兰州出生,说着流利的兰州话,让她逐渐将兰州视为故乡。兰州与河套,被黄河相连,在她心中,二者同样重要。离别时,她动情地说,自己就像长在黄河边的“糖蔓菁”,黄河如脐带将她系在两端,终有一天,她会从兰州返程,回到河套,结束这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