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发政,1962年8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乳品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功能乳品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中原食品实验室主任。
# 任发政:乳业科研征途的逐光者
1962年8月,任发政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营口,这座依傍渤海的城市,不仅有着美丽的海滨风光,还孕育出无数心怀壮志的人才,任发政便是其中之一。童年时期的任发政,尽管生活条件并不优渥,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在营口的校园里,任发政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天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尤其对理科知识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复杂的数理公式,还是奇妙的生物世界,都能让他沉浸其中,不断探索。在中学阶段,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图书馆读到一本关于农业科技的书籍,书中描绘的利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内容,深深震撼了他,也在那时,一颗投身农业科研领域的梦想种子开始破土而出。
1980年,18岁的任发政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选择了畜牧学专业。彼时的北京农业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汇聚了众多国内顶尖的农业专家学者。初入大学的任发政,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本科学习期间,他每天最早到达教室,预习课程内容;课后,又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专业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他对畜牧学领域的研究细致入微,从家畜的饲养管理,到遗传育种,每一个知识点都认真钻研,力求掌握透彻。凭借着这股子拼劲,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畜牧学专业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任发政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储备,他深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攀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于是,他毅然选择继续深造,在1984年至1987年期间,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攻读动物营养专业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任发政接触到了更多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他的科研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动物营养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发表了多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动物营养领域崭露头角,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任发政,怀着对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热爱,留校任教,开启了在教学与科研道路上的双重征程。起初,他担任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助教,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精心备课,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在科研方面,他也丝毫没有懈怠,利用课余时间,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989年12月,他晋升为讲师,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他在学术圈的知名度逐渐提高。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所在的食品学院也随之融入新的大家庭。1996年12月,他晋升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在此期间,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同时,他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食品科学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后续的科研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任发政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入钻研食品科学专业。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进行实验,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这期间,他面临着无数次实验失败的打击,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研究方案。终于,在2003年4月,他成功获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此时的任发政,在食品科学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学术造诣,为他未来在乳品科学研究方向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12月,任发政晋升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成为教授后的他,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在科研上取得更大突破,为国家的食品科学事业贡献力量,还要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在教学方面,他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如“畜产品原料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包装学”等。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成为了食品科学领域的骨干力量。
在科研方面,任发政将目光聚焦在了乳品科学研究领域。彼时,我国的乳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在技术层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乳酸菌菌种资源和奶酪加工技术方面,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任发政决心打破这一局面,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优良乳酸菌筛选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入到各个牧场、奶站以及偏远的牧区,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回到实验室后,通过复杂的实验流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筛选和培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建立了我国上万株优良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任发政团队还攻克了乳酸菌高密度发酵与稳态化生产技术难题,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益生菌与发酵剂的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与产品的长期垄断,为我国乳品工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奶酪加工技术方面,我国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奶酪制作工艺复杂,且工业化生产难度大,产品质量不稳定。任发政深知,要实现我国奶酪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必须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于是,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奶酪凝乳的基础理论,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模拟分析,揭示了奶酪熔化、拉伸与成熟等过程中的关键机制。针对这些机制,他们研发出一系列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奶酪工业化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奶酪的工业化生产。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奶酪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推动了我国奶酪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奶酪加工技术领域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除了在乳酸菌和奶酪领域的研究,任发政还将目光投向了我国高海拔牧区的特色资源——牦牛乳。从2001年起,他便开始长期坚持深入西藏、甘肃、四川、青海等高海拔牧区,开展牦牛泌乳基础研究。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氧气稀薄,交通不便,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任发政探索的脚步。他带领团队在牧区建立了多个研究站点,长期驻扎在那里,对牦牛的泌乳规律、乳成分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建立了我国牦牛乳数据库,为牦牛乳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任发政团队还制订了牦牛乳产业相关管理规范,推动了高原牧区牦牛乳的规模化加工利用。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高品质的牦牛乳曲拉酪蛋白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藏牧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助力藏区实现脱贫致富。
凭借在乳品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任发政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他以第一与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这些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乳品科学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他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我国乳品行业的技术升级。牦牛乳高值化与奶酪国产化相关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这是对他在这两个领域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获得河北省、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以及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奖(一等奖)、教育部和北京市等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2019年11月,任发政荣获2019年何梁何利奖产业创新奖,这一奖项是对他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所做出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同年11月22日,他凭借在乳品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成功增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生涯的高度赞誉,更是对我国乳品科学研究领域的极大鼓舞。
随着学术地位的提升,任发政还积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学术兼职。他担任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主任,为推动我国奶业的整体发展出谋划策;作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在行业标准制定、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他担任副理事长,积极推动乳酸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他作为委员,参与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此外,他还担任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首席科学家,为地方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繁忙的科研与社会活动之余,任发政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教育初心。他深知,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乳品科学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他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和建议。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的指导下,许多研究生在毕业后继续投身于乳品科学研究领域,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2023年12月6日,任发政荣获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盛大举行,任发政作为火炬手参与了火炬传递活动。这一经历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激励。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我国乳品科学事业发展的重任,如同传递奥运火炬一般,要将科研的火种传递下去,为实现我国从乳品大国向乳品强国的转变而努力奋斗。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任发政,依然活跃在科研、教学和行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他不断关注着国际乳品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带领团队在功能乳品(功能蛋白多肽分离与合成、益生菌分离与功能评价)、干酪加工理论与技术、牦牛乳精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等研究方向持续深入探索。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成为我国乳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